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棘托竹荪连作对土壤细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11 17:00
  棘托竹荪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用真菌,具有重要的营养和经济价值。目前该菌已经能够成功栽培,然而与其它作物一样,棘托竹荪栽培也遇到“连作障碍”问题的困扰。已有研究表明,作物发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的主要生物,在其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连续三年采集种植棘托竹荪和对照样方土样并提取土壤DNA,利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棘托竹荪样地土壤进行多样性分析,旨在了解棘托竹荪连作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宏基因组研究,了解种植棘托竹荪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探讨种植棘托竹荪对土壤信号转导系统和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揭示棘托竹荪连作障碍的原因。为发展林下经济,拟在流溪河生态公益林下种植棘托竹荪,本研究还探讨了流溪河生态公益林下不同密度林分类型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以期为棘托竹荪在林下栽培选择合适的林分类型,为林下栽培竹荪及其他食用菌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主要结论如下:1.种植棘托竹荪后,土壤的理化性质相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变,土壤细菌的Chao 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菌在门、科、属水平的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棘托竹荪后细菌的群落结构、多样...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棘托竹荪连作对土壤细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技术路线图

韦恩图,样品,对照组


我们通过统计对对照组3组样品与实验组3组样品的独有和共有的OTU数在97%的相似水平上绘制了韦恩图(图 2-1),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 OTU 数。结果发现对照组与试验组所含有的共有 OTU 数都比较多,分别为 1529 以及 1415,说明对照组 3 组样品与试验组 3 组样品的相似性较高,但对照组与试验组 OTU 数有较明显差别。

曲线,土壤微生物,样地,曲线


图 2-2 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 OTUs 稀释曲线(97%)igure 2-2 Rarefaction curves of the soil samples at 97% sequence simila竹荪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的测序结果,我们对样品的 Alpha 多样性进行分析,Alpha 群落的多样性,微生物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可以通过对单样过 SPASS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如表 2-4 所细菌丰度都比较高,对照组之间、试验组之间以及同一年有明显不同。综合 4 个多样性指数可以发现,样品 CK 2 所多样性指数最低,而样品 First 最高。在棘托竹荪连续种植降的趋势;三个对照组之间的多样性差异也很明显,可见也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iolog-ECO解析黄瓜连作营养基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J]. 邹春娇,齐明芳,马建,武春成,李天来.  中国农业科学. 2016(05)
[2]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玉米内生细菌多样性[J]. 陈泽斌,李冰,王定康,余磊,徐胜光,任禛,靳松,戴丽君.  现代食品科技. 2016(02)
[3]利用高通量测序对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研究[J]. 隋心,张荣涛,钟海秀,许楠,王继丰,刘应竹,袁海峰,倪红伟.  土壤. 2015(05)
[4]降香黄檀不同混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分析[J]. 杨菁,周国英,田媛媛,刘倩丽,刘成锋,杨权,周洁尘.  生态学报. 2015(24)
[5]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机制研究进展[J]. 李孝刚,张桃林,王兴祥.  土壤. 2015(02)
[6]基于三七连作障碍的土壤理化性状及酶活性研究[J]. 孙雪婷,龙光强,张广辉,孟珍贵,陈中坚,杨生超,陈军文.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3)
[7]高通量测序和DGGE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技术评价[J]. 夏围围,贾仲君.  微生物学报. 2014(12)
[8]神农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J]. 张于光,宿秀江,丛静,陈展,卢慧,刘敏超,李迪强.  林业科学. 2014(09)
[9]三七不同间隔年限种植土壤的理化性状比较分析[J]. 刘莉,赵安洁,杨雁,金航,崔秀明,欧小宏,刘大会.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5)
[10]林分密度对土壤水分理化性质的影响[J]. 陈莉莉,王得祥,于飞,王兆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08)

博士论文
[1]花生连作障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黄玉茜.沈阳农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竹荪连作障碍成因分析[D]. 吕杨兰.福建农林大学 2012
[2]苏打盐碱地桑树/大豆间作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 李鑫.东北林业大学 2012
[3]林分密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D]. 金虎范.北京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35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35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a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