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低产水稻土养分特征与质量评价
发布时间:2023-06-28 05:21
我国南方低产水稻土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阐明典型低产水稻土的养分特征及障碍因素,对于指导科学培肥和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土壤质量评价多侧重于对土壤物理和土壤化学性状的研究,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关区域尺度上对高产、中产和低产水稻土的质量特征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以黄泥田、反酸田、冷浸田、白土和潜育化水稻土五大类南方低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生产力水稻土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分析与质量评价,从区域尺度上揭示不同类型低产水稻土的主要障碍因素。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 (1)我国南方水稻土养分总体特征为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碱解氮和有效锌明显高于临界水平;西南稻区大面积为低磷区域(<10mg kg1),土壤有效磷表现为亏缺;土壤pH、速效钾、CEC和有效硅均表现为东南低、西南高;东南稻区水稻土缺钾明显,pH和CEC偏低。 (2)黄泥田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全氮、速效钾、有效硅、微生物量碳和菌根真菌(AMF)。整个黄泥田研究区域,土壤有效磷、有效硅和有效锌均表现为盈余,速效钾则表现为亏缺。较低水平的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硅是低产黄泥田的主要产...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质量的内涵
1.2.2 土壤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3 土壤质量评价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我国南方水稻土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区概况
2.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统计与分析
2.2.2 半方差分析
2.2.3 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2.2.4 水稻产量及土壤化学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2.2.5 土壤质量指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生产力黄泥田质量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土壤质量评价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物理指标
3.2.2 土壤化学指标
3.2.3 土壤酶及微生物量C/N
3.2.4 PLFA
3.2.5 逐步回归分析
3.2.6 土壤质量评价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产力潜育化水稻土质量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土壤质量评价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物理指标
4.2.2 土壤化学指标
4.2.3 土壤酶及微生物量C/N
4.2.4 PLFA
4.2.5 相关性分析
4.2.6 土壤质量评价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生产力白土质量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概况
5.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土壤质量评价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物理指标
5.2.2 土壤化学指标
5.2.3 土壤酶及微生物量C/N
5.2.4 土壤微生物指标
5.2.5 相关性分析
5.2.6 土壤质量评价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生产力反酸田质量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概况
6.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6.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6.1.4 土壤质量评价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物理指标
6.2.2 土壤化学指标
6.2.3 土壤酶及微生物量C/N
6.2.4 土壤质量评价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生产力冷浸田质量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概况
7.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7.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7.1.4 土壤质量评价
7.1.5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讨论
7.2.1 土壤理化指标
7.2.2 土壤酶活性
7.2.3 土壤微生物指标
7.2.4 水稻产量与土壤指标相关性分析
7.2.5 土壤质量评价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
8.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836061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质量的内涵
1.2.2 土壤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3 土壤质量评价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我国南方水稻土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区概况
2.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统计与分析
2.2.2 半方差分析
2.2.3 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2.2.4 水稻产量及土壤化学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2.2.5 土壤质量指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生产力黄泥田质量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土壤质量评价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物理指标
3.2.2 土壤化学指标
3.2.3 土壤酶及微生物量C/N
3.2.4 PLFA
3.2.5 逐步回归分析
3.2.6 土壤质量评价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产力潜育化水稻土质量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土壤质量评价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物理指标
4.2.2 土壤化学指标
4.2.3 土壤酶及微生物量C/N
4.2.4 PLFA
4.2.5 相关性分析
4.2.6 土壤质量评价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生产力白土质量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概况
5.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土壤质量评价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物理指标
5.2.2 土壤化学指标
5.2.3 土壤酶及微生物量C/N
5.2.4 土壤微生物指标
5.2.5 相关性分析
5.2.6 土壤质量评价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生产力反酸田质量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概况
6.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6.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6.1.4 土壤质量评价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物理指标
6.2.2 土壤化学指标
6.2.3 土壤酶及微生物量C/N
6.2.4 土壤质量评价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生产力冷浸田质量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概况
7.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7.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7.1.4 土壤质量评价
7.1.5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讨论
7.2.1 土壤理化指标
7.2.2 土壤酶活性
7.2.3 土壤微生物指标
7.2.4 水稻产量与土壤指标相关性分析
7.2.5 土壤质量评价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
8.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836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83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