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拮抗菌对细辛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5 03:44
细辛为常用中药材,叶枯病是细辛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发病率高且危害严重,严重影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目前,细辛叶枯病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防治容易引起病原菌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生物防治具有无污染、无残留和生态安全等优点,在植物病害防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本论文采用对峙培养和发酵液抑菌的方法从细辛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两株拮抗菌,进行了活体防治效果测定;利用生理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了拮抗菌株对叶枯病的防治机制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从细辛的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00余株菌落,通过对峙试验和发酵液抑菌试验进行筛选,得到对细辛叶枯病菌抑制作用较强的拮抗真菌F1-6菌株和拮抗细菌S2-31菌株,对峙试验抑菌率分别为61.25%和92.47%,发酵液抑菌试验抑菌率分别为63.64%和60.56%,盆栽防效分别达到70.78%和79.87%;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F1-6菌株为微紫青霉菌,S2-31菌株为侧孢短芽孢杆菌。2.拮抗菌的防治机制研究微紫青霉、侧孢短芽孢杆菌分别与叶枯病菌对峙培养后,叶枯病菌菌落边缘菌丝出现了断裂、皱缩现象,并形...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辛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1.1.1 细辛叶枯病的症状和危害
1.1.2 细辛叶枯病病原学
1.1.3 细辛叶枯病流行规律
1.1.4 细辛叶枯病的防治
1.2 拮抗菌生物防治机制
1.2.1 拮抗作用
1.2.2 诱导系统抗病性
1.2.3 竞争作用
1.3 拮抗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应用
1.3.1 拮抗细菌的应用
1.3.2 拮抗真菌的应用
1.3.3 放线菌的应用
1.4 组学技术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中的应用
1.4.1 转录组学技术在植物抗病研究中的应用
1.4.2 转录组学技术在拮抗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4.3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效测定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供试样品
2.2.2 试剂与仪器
2.3 方法
2.3.1 细辛叶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2.3.2 拮抗菌的分离与纯化
2.3.3 拮抗菌的初筛
2.3.4 拮抗菌的复筛
2.3.5 拮抗菌的鉴定
2.3.6 拮抗菌盆栽防效试验
2.3.7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细辛叶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2.4.2 拮抗菌的初筛
2.4.3 拮抗菌的复筛
2.4.4 拮抗菌F1-6菌株的鉴定
2.4.5 拮抗菌S2-31菌株的鉴定
2.4.6 拮抗菌盆栽防治效果的测定
2.5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拮抗菌对细辛叶枯病菌菌丝生长及细辛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供试细辛植株
3.2.2 供试培养基
3.2.3 供试病原菌
3.2.4 供试拮抗菌
3.3 方法
3.3.1 拮抗菌与细辛叶枯病菌共培养
3.3.2 菌液的制备
3.3.3 细辛叶片内防御相关酶活性的检测
3.3.4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两株拮抗菌对细辛叶枯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4.2 两株拮抗菌对细辛叶片PPO酶活性的影响
3.4.3 两株拮抗菌对细辛叶片PAL酶活性的影响
3.4.4 两株拮抗菌对细辛叶片POD酶活性的影响
3.4.5 两株拮抗菌对细辛叶片SOD酶活性的影响
3.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拮抗菌诱导细辛抗病性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供试病原菌
4.2.2 供试培养基
4.2.3 供试拮抗菌
4.2.4 供试细辛植株
4.3 方法
4.3.1 样品制备
4.3.2 转录组测序方法
4.3.3 TMT定量蛋白质组学试验方法
4.3.4 q RT-PCR验证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的转录组学数据分析
4.4.2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4.4.3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4.4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抗病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分析
4.4.5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的蛋白质组鉴定
4.4.6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的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分析
4.4.7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共有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4.4.8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的联合分析
4.4.9 q RT-PCR验证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拮抗菌抑制细辛叶枯病菌生长的转录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供试病原菌
5.2.2 供试培养基
5.2.3 供试拮抗菌
5.3 方法
5.3.1 拮抗菌抑制叶枯病菌生长的转录组学分析
5.3.2 q RT-PCR验证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两株拮抗菌抑制叶枯病菌的转录组学数据分析
5.4.2 两株拮抗菌抑制叶枯病菌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5.4.3 两株拮抗菌抑制叶枯病菌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5.4.4 两株拮抗菌抑制叶枯病菌的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4.5 两株拮抗菌抑制叶枯病菌生长相关通路的基因表达分析
5.4.6 q RT-PCR验证
5.5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4046193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辛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1.1.1 细辛叶枯病的症状和危害
1.1.2 细辛叶枯病病原学
1.1.3 细辛叶枯病流行规律
1.1.4 细辛叶枯病的防治
1.2 拮抗菌生物防治机制
1.2.1 拮抗作用
1.2.2 诱导系统抗病性
1.2.3 竞争作用
1.3 拮抗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应用
1.3.1 拮抗细菌的应用
1.3.2 拮抗真菌的应用
1.3.3 放线菌的应用
1.4 组学技术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中的应用
1.4.1 转录组学技术在植物抗病研究中的应用
1.4.2 转录组学技术在拮抗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4.3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效测定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供试样品
2.2.2 试剂与仪器
2.3 方法
2.3.1 细辛叶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2.3.2 拮抗菌的分离与纯化
2.3.3 拮抗菌的初筛
2.3.4 拮抗菌的复筛
2.3.5 拮抗菌的鉴定
2.3.6 拮抗菌盆栽防效试验
2.3.7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细辛叶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2.4.2 拮抗菌的初筛
2.4.3 拮抗菌的复筛
2.4.4 拮抗菌F1-6菌株的鉴定
2.4.5 拮抗菌S2-31菌株的鉴定
2.4.6 拮抗菌盆栽防治效果的测定
2.5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拮抗菌对细辛叶枯病菌菌丝生长及细辛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供试细辛植株
3.2.2 供试培养基
3.2.3 供试病原菌
3.2.4 供试拮抗菌
3.3 方法
3.3.1 拮抗菌与细辛叶枯病菌共培养
3.3.2 菌液的制备
3.3.3 细辛叶片内防御相关酶活性的检测
3.3.4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两株拮抗菌对细辛叶枯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4.2 两株拮抗菌对细辛叶片PPO酶活性的影响
3.4.3 两株拮抗菌对细辛叶片PAL酶活性的影响
3.4.4 两株拮抗菌对细辛叶片POD酶活性的影响
3.4.5 两株拮抗菌对细辛叶片SOD酶活性的影响
3.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拮抗菌诱导细辛抗病性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供试病原菌
4.2.2 供试培养基
4.2.3 供试拮抗菌
4.2.4 供试细辛植株
4.3 方法
4.3.1 样品制备
4.3.2 转录组测序方法
4.3.3 TMT定量蛋白质组学试验方法
4.3.4 q RT-PCR验证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的转录组学数据分析
4.4.2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4.4.3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4.4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抗病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分析
4.4.5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的蛋白质组鉴定
4.4.6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的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分析
4.4.7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共有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4.4.8 两株拮抗菌诱导细辛叶片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的联合分析
4.4.9 q RT-PCR验证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拮抗菌抑制细辛叶枯病菌生长的转录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供试病原菌
5.2.2 供试培养基
5.2.3 供试拮抗菌
5.3 方法
5.3.1 拮抗菌抑制叶枯病菌生长的转录组学分析
5.3.2 q RT-PCR验证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两株拮抗菌抑制叶枯病菌的转录组学数据分析
5.4.2 两株拮抗菌抑制叶枯病菌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5.4.3 两株拮抗菌抑制叶枯病菌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5.4.4 两株拮抗菌抑制叶枯病菌的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4.5 两株拮抗菌抑制叶枯病菌生长相关通路的基因表达分析
5.4.6 q RT-PCR验证
5.5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4046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046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