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约束条件下的粮食生产适应度评价——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
本文关键词:降水约束条件下的粮食生产适应度评价——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降水波动性 粮食生产稳定性 适应度 气候暖干旱化
【摘要】:基于年际间降水波动性与粮食生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粮食生产适应度评价的概念模型,并建立评价标准,将粮食生产适应度分为1~4级。以位于北方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选取乌兰察布市1959—2009年逐年粮食产量、播种面积数据,逐年逐日气温、降水量数据,结合数学统计分析揭示了区域粮食生产适应水平的变化趋势。气象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降水在波动中有小幅降低,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约30 mm;同期气温升高约3.1℃,区域整体暖干旱化趋势明显。粮食生产状况统计结果显示:这一时段内粮食单产上升趋势明显、气象产量波动较大。基于适应度评价模型,该区粮食生产适应水平大致经历了由4级降至1级、至1995年后又升至3级的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在区域气候条件变化和技术经济进步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不断调整适应措施来应对变化,其间,适应水平呈现高低不同的变化。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关键词】: 降水波动性 粮食生产稳定性 适应度 气候暖干旱化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71402)
【分类号】:F326.11;S161.6
【正文快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日益增多,“减缓”已不足以消除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适应与减缓”一并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措施[1]。IPCC第三次报告[2]中曾指出,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及危害大小由适应和减缓措施共同决定;2007年IPCC第四次工作报告[3]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剑英;;陕西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系统灾害的类型及其防御途径[J];灾害学;1992年03期
2 吴国荣;试论河池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气候决策[J];广西气象;1986年01期
3 薛正平,李军,杨星卫;1998年洪涝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1998年04期
4 吴悦辰;从广济县粮食生产的起伏看今后的水利建设[J];湖北农业科学;1982年11期
5 周子康;;影响浙江粮食生产的气象灾害的若干特征[J];科技通报;1992年06期
6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抗旱工作促进粮食生产的意见[J];济南政报;2011年Z1期
7 Dr. Hlroshi SEINO,周上游;地球变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杂交水稻;1991年01期
8 周子康;;气象灾害与浙江省粮食生产和对策初探[J];中国农业气象;1990年04期
9 ;世界气象组织农业气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J];气象科技资料;1975年08期
10 段兴武;谢云;刘刚;蔺涛;;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德;祁宦;戚尚恩;王f ;;50多年气候变化对皖宿州粮食生产的影响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李德;王f ;祁宦;戚尚恩;王东;;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以宿州市为例[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农业与气候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新真;张革新;;浅谈生态与农业气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德;王f ;祁宦;戚尚恩;王东;;皖北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金之庆;;论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慧华;;广州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与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裴洪芹;杨昆;邰庆国;;临沂气候变化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A];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仝文伟;张玉娟;魏娜;张春红;;气候变化及对粮食生产影响分析(以开封为例)[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奂明;全力以赴打好抗旱攻坚战[N];唐山劳动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刘成成 袁长焕 任桂林 通讯员 刘晶;黑龙江:立足粮食生产 打造特色气象现代化[N];中国气象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郭起豪 邓志华 钟微;江西:粮食生产向气象要产量[N];中国气象报;2008年
4 崔洁;气候变暖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粮食生产[N];中国气象报;2007年
5 记者 江少菁邋通讯员 魏玲玲;气象部门为农业和粮食生产保驾护航[N];闽南日报;2008年
6 通讯员 魏文华;安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获省政府表彰[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记者 朱广菁;气候科研将指导粮食生产与生态建设[N];大众科技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江娜;全力排涝 加快整地[N];农民日报;2013年
9 记者 畅雪;就抗旱春浇工作作出重要批示[N];山西经济日报;2013年
,本文编号:779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7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