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连栽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比较
本文关键词:杉木连栽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杉木人工林 连栽 土壤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多样性 碳源利用
【摘要】:在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的基础上,应用Biolog-ECO技术,分析杉木1代(FCF)、连栽2代(SCF)、连栽3代(TCF)人工林和楠木人工林(PBP,对照)4种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总碳源利用动力学特性、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4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微生物丰富度(Shannon指数)、优势度(Simpson指数)、均匀度(Mc Intosh指数)均达到了显著差异(P0.05);PBP土壤微生物总体活性(AWCD)、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及Mc Intosh指数值均高于其他3种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含量、氮(N)含量、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与AWCD值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中AWCD值、土壤p H、全C、全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大小顺序为PBPFCFSCFTCF.本研究表明,随着杉木连栽代数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总体活性逐代下降.(图1表7参32)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连栽 土壤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多样性 碳源利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0676,30901150) 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6112C039A)资助~~
【分类号】:S714.3
【正文快照】: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用材树种,主要分布在南方16个省(区).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杉木林面积达1 096万hm2,蓄积量为7.26亿m3[1],其种植面积约占我国人工林总面积的1/4.随着杉木人工林种植面积扩大,由于多代连栽导致的杉木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清芳;刘延坤;邵英男;陈瑶;刘滨凡;;中国森林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6期
2 史东平,李亚平;土壤微生物与林木生长关系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3 王玉杰;草原土壤微生物能流系统的动态模拟[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年02期
4 康贻军;胡健;杨小兰;沈敏;薛菲;;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改良方法的响应[J];微生物学杂志;2008年05期
5 杨晓洪;顾觉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与其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1年03期
6 靳正忠;雷加强;徐新文;李生宇;赵思峰;;流动沙漠腹地咸水滴灌林地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2期
7 李凤霞;郭永忠;许兴;;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8 侯英杰;苏晓华;焦如珍;黄秦军;褚延广;;转基因银腺杂种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9年05期
9 徐文煦;王继华;张雪萍;韩丽丽;李春晓;辛莉;;大兴安岭森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张健;朱天辉;刘子雄;;土壤微生物对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响应[J];林业科学;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查轩;黄少燕;林金堂;;林地针叶化对土壤微生物特征影响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张磊;高明;谢德体;魏朝富;;稻田自然免耕体系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周转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3 岳辉;李志真;钟炳林;;水土流失区芒萁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研究[A];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田晓X;肖文发;汪来发;王鹏程;林英华;;三峡库区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与土壤主要性质关系初步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5 徐荣;马玉;熊德平;于红立;贾秀香;付怀军;;古侧柏不同下垫面土壤微生物状况的调查研究[A];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论文集[C];2005年
6 宗美娟;张明才;宋百敏;王仁卿;;黄河三角洲柽柳群落土壤微生物多样性[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于光;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的分子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天雪;海河流域油松林地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陶玉柱;火对塔河森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干扰作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4 龙健;我国南方红壤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及其恢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蒋云霞;基于红树林土壤微生物资源研发的宏基因组学平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初探[D];厦门大学;2007年
6 张静;扎龙湿地草甸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昆虫群落及其相关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7 张磊;稻田自然免耕体系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周转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8 贾淑霞;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土壤、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超;氮添加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李英姿;柏木低效林经济林改造模式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动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马丹;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及土壤养分的季节动态[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宁国华;太行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卢成阳;广西森林土壤微生物特征及空间格局[D];广西大学;2013年
6 蒋炳伸;郑州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蒋俊;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功能空间特征[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8 高永健;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9 吕秀华;东北羊草草原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单娜娜;流动沙漠人工绿地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微量元素变化特点[D];新疆农业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780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8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