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方式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特征

发布时间:2017-09-24 10:21

  本文关键词: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方式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土壤团聚体 微生物量碳 KSO浸提碳


【摘要】:为探讨不同恢复方式对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其团聚体碳循环的影响,以大兴安岭1987年重度火烧后分别经过人工恢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天然恢复的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和团聚体K2SO4浸提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间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团聚体K2SO4浸提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大小关系均是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樟子松人工林。(2)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呈随团聚体粒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且大团聚体显著高于微团聚体(P0.05),土壤K2SO4浸提碳主要分布于1~0.5mm粒径及其更大粒径团聚体中。(3)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富聚于土壤表层(0—5cm),其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除2 mm和2~1mm粒径外,其余粒径团聚体K2SO4浸提碳含量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4)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和K2SO4浸提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和K2SO4浸提碳之间有密切联系。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土壤团聚体 微生物量碳 KSO浸提碳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08B02)
【分类号】:S714
【正文快照】: and K2SO4-extractable carbon.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是土壤微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土壤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转化主要发生在团聚体内,团聚体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土壤的性质和肥力[1-3]。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密切相关,许多细菌细胞和真菌菌丝直接参与了土壤颗粒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美;周运超;;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制[J];贵州农业科学;2014年03期

2 仇建飞;窦森;邵晨;李明敏;安丰华;;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1年04期

3 吕文星;张洪江;王伟;杜士才;吴煜禾;何萍;肖莉;;重庆四面山不同林地土壤团聚体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4期

4 章明奎,何振立;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7年03期

5 郭艳玲;宝祥;;农牧交错带退耕种草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J];内蒙古草业;2005年04期

6 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龚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蒋静;周运超;杜光平;;石灰岩发育的乔木林下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因素[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7期

8 丁杨;张建军;茹豪;王丹丹;李玉婷;李志龙;;晋西黄土区不同林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特征与土壤养分相关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9 曾全超;董扬红;李鑫;李娅芸;刘雷;安韶山;;基于Le Bissonnais法对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带土壤团聚体及土壤可蚀性特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09期

10 肖复明;范少辉;汪思龙;熊彩云;于小军;申正其;;毛竹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对碳贮量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黎宏祥;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李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特殊离子效应初探[D];西南大学;2014年

4 杨慧荣;不同修复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及稳定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5 卢金伟;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及其与土壤可蚀性之间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6 苏静;宁南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库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张耀方;子午岭林区不同胶结物质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8 温小辉;施肥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宁丽丹;土壤腐殖质与土壤团聚体抗侵蚀能力的关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黄蓉;不同更新方式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0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10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2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