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混凝土十形截面柱-梁平面与空间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型钢混凝土十形截面柱-梁平面与空间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型钢混凝土 十形截面柱 平面节点 空间节点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摘要】:为了研究型钢混凝土十形截面柱-梁框架节点在平面受力与空间受力状态下受低周循环荷载作用的滞回性能,以柱截面配钢形式和水平加载角度为变化参数,进行了4个平面和3个空间十形截面柱-梁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比较研究了两类节点在破坏形态、滞回曲线、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及变形延性等抗震性能指标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十形截面柱平面节点主要发生核心区混凝土的剪切斜压破坏,垂直于加载方向左右两侧的柱肢对斜裂缝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空间节点则发生核心区混凝土剪切斜压伴随黏结裂缝的破坏模式;与平面节点相比,空间节点的滞回环饱满,延性和耗能能力更大,但其承载力有所下降。基于试验与理论分析结果建立型钢混凝土十形截面柱-梁平面与空间节点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式,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 column-beam frame joints subjected to low-cycle cyclic loads under plane and spatial loads, the column cross-section steel distribution and horizontal loading angle are taken as the variable parameters. The low cycle repeated loading tests of 4 plane and 3 space column beam joints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failure patterns, hysteretic curves and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two types of joints are compared and studi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baroclinic failure of the concrete in the core region i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plane joints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 columns with ten sections. The columns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loading can restrain the development of oblique cracks, while the failure mode of concrete shear baroclinic coupled with bond cracks occurs in the space joints. Compared with planar nodes, the hysteretic loop of spatial nodes is full, ductile and energy-consuming.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a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shear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plane and space joints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 columns and beams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大学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08057,51268004) “八桂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2012ZDX10)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YCBZ2012005)
【分类号】:TU398.9
【正文快照】: 0引言异形柱结构符合现代建筑发展方向[1-6],其中型钢混凝土(SRC)异形柱由于截面内配置型钢,具有承载能力高、抗震性能好的特点,适合在高层建筑及抗震设防高烈度区推广应用[7-8]。SRC异形柱截面“细长”,其框架节点配置的型钢与钢筋较多,致使核心区配筋十分拥挤,作为传力的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建阳,杨勇,赵鸿铁,郑山锁,林艺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综述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2年04期
2 白国良,赵鸿铁,文双玲;实腹式型钢混凝土(SRC)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J];钢结构;1999年04期
3 谭英韬,陈满钢,王祖华;高层建筑下部柱的选型与轴压比[J];建筑结构;2000年06期
4 田明革;型钢混凝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中外建筑;1999年03期
5 谢仁禄,方一鸣;新华大厦钢管混凝土柱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1998年10期
6 黄志彬,梁毅;型钢混凝土梁在转换结构中的应用实例[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2年09期
7 韩建强,王绍杰,华玉;非对称配置型钢混凝土T型梁变形性能[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秦从律,金睿,胡生平,俞国平,裘涛,顾仲文;浙电大楼大面积地下室型钢混凝土柱的设计与施工[J];施工技术;2005年04期
9 伊永忠;李明义;;某中学阶梯教室屋盖型钢混凝土井子梁结构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8年10期
10 李俊华;童达武;王新堂;;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研究现状及分析[J];特种结构;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华;赵银海;唐跃锋;刘明哲;;火灾后型钢混凝土轴压柱剩余承载力试验[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肖绪文;陈迎昌;田宝吉;;郑州蓝码大厦工程型钢混凝土组合柱、墙施工[A];首届全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彭攀;杜新喜;程辉;罗飞翔;;基于AutoCAD型钢混凝土结构程序设计[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汪子月;张志强;;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蔡兹红;刘宏欣;贾晓峰;施从伟;;上海外滩中信城一期主楼超限高层结构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6 李焱;杨建江;秘志伟;;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和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7 贺广零;卢晋福;;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白国良;雷强;;型钢混凝土受扭构件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苏芳;张建辉;;无箍筋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应用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毛志伟;郑廷银;;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研究现状和展望[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张华 聂元宗;太平金融大厦钢构工程开吊[N];建筑时报;2009年
2 记者 张临山 通讯员 信佳蔚;山西大剧院:攻坚克难保进度[N];山西日报;2010年
3 记者 刘志强;一项设计节省投资三百万[N];科技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谈健;他见证中国建筑高度不断攀升[N];广东建设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任佳;超高层新型结构考验抗震防风技术[N];中国建设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灵果;大型火力发电厂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主厂房抗震性能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2 刘义;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刘林;大型火电厂主厂房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地震作用效应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4 刘祖强;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维;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宏观有限元的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6 杨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唐昌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和型钢混凝土柱的试验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8 王彦宏;型钢混凝土偏压柱粘结滑移性能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9 杨玉东;T形截面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试验研究及弹塑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劲松;带高位大跨转换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新明;型钢混凝土与钢组合复杂节点的应力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2 吴常弘;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及其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俊;型钢混凝土支护桩弯剪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邢向阳;考虑粘结滑移的型钢混凝土复合受扭有限元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航;巨型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性能分析[D];广州大学;2011年
6 武志鑫;火灾后型钢混凝土平面框架力学性能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7 钱建勋;型钢混凝土结构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雷;火灾高温作用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简支梁耐火性能全过程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9 刘涛;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王晓伟;型钢混凝土梁柱异型节点受力性能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21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42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