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碳盘查与节能减排研究——以甘肃林职学院为例
本文选题:校园 切入点:碳盘查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2期
【摘要】:以单位作样本,个人碳足迹研究为模式,盘查其碳源碳汇的现状,从多个角度对校园碳汇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该单位碳储量21283tC,年碳储净增量153tC.a-1,人均碳排放1640kg,低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2330kg的标准,碳阀值Ct0。并对衣食住行用五个碳源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分析,找出了影响单位碳减排的主要因素住与行,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构想,对实施单位碳减排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Abstract]:Taking the unit as the sample and the individual carbon footprint study as the mode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arbon sink is checked, and the value of the campus carbon sink is estimated from a number of ang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it carbon storage is 21283tC, the annual carbon storage increase is 153tC.a-1, the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 is 1640kg,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2330kg standar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arget, and the carbon threshold value (Ct0.) is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er unit are found out, and the conception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s put forward, which has a goo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er unit.
【作者单位】: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TU20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程堂仁;马钦彦;冯仲科;罗旭;;甘肃小陇山森林生物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于贵瑞;王秋凤;刘迎春;刘颖慧;;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概念框架及其定量认证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3 徐永荣,王斗天,冯宗炜,刘少坤,王国兵;天津滨海几种人工植被的碳汇作用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吴庆标;王效科;段晓男;邓立斌;逯非;欧阳志云;冯宗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现状和潜力[J];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5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李忠佩;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J];土壤学报;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玉庆;唐薇;罗振;孙学振;董合忠;;转AhCMO基因棉花品系苗期耐盐性的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贺红早;贺瑞坤;段旭;陈训;;贵阳二环林带主要造林树种碳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3 周燕;年玉欣;刘贞;黄彦青;周广柱;;朝阳地区8种自然灌木生态适应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4 邓东周;范志平;李平;王红;孙学凯;高俊刚;曾德慧;;干旱胁迫下树木的抗旱机理与抗旱造林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5 代海燕;张秋良;魏强;郭鑫;;不同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受密度影响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6 武丽;戴万宏;;土壤养分剖面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7 张光飞;翟书华;苏文华;;珍稀濒危蕨类植物原始观音座莲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8 谢会成;姜志林;;栓皮栎水分利用效率的动态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9 姜小萍;王庶;;西宁北山土壤性质与植被关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10 苏勇;吴庆标;施福军;梁机;段文雯;;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布格局[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温继文;孙雪;赵淑颖;孙焕磊;;基于关联规则与聚类方法的林业碳汇区域划分研究[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3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4 秦红艳;沈育杰;李昌禹;艾军;张宝香;卢淑波;;山葡萄组培苗耐盐性评价研究[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钰荣;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付晓萍;模拟酸雨对6种城市绿化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周小玲;4个四川桤木品系苗木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世玉;中国茶园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殷鸣放;大边沟林场人工林多功能评价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刘楠;缙云山典型林分对径流水质的作用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李江;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陈先江;黄土高原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呼吸与有机碳贮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刘延惠;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丽;珍稀树种乳源木莲和红花木莲引种试验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卢茜;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洋;耐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探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宋良友;不同林龄四川桤木光合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孔玉华;围封和放牧对辽西北沙化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肥力提高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6 马旺;辽河源主要森林类型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子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晓杰;重庆主城区不同林地类型碳汇效益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赵鲁青;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区域植被绿期和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肖楠;北京低山地区栓皮栎林与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李文斌;新型抗蒸腾叶面肥在造林树种上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钦彦;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2 王绍强,周成虎,罗承文;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3 于贵瑞;王秋凤;朱先进;;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方法及其不确定性[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1期
4 赵敏,周广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5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6 索安宁,巨天珍,张俊华,王勤花;甘肃小陇山锐齿栎群落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10期
7 彭少麟,李跃林,任海,赵平;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8 管东生,M.R.Peart;华南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的环境效应[J];环境科学;2000年05期
9 陈兆先;湖南飞播造林技术实践及存在问题和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1年01期
10 茹文明;老顶山人工油松林生物量的研究[J];河南科学;1996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遐林;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颖;肖宏;;节能减排——绿色建筑从节能墙体谈起[J];环境保护;2007年24期
2 肖娴;吴蓓蓓;;浅谈促进建材工业节能减排的产业结构优化[J];现代商业;2008年03期
3 李庆磊;艾旭;张永强;;大型热电联产机组集中供热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4期
4 黄翔;徐方成;武俊梅;;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J];制冷与空调;2008年04期
5 曹斌;蒋学明;;空气源热泵在港口的规模化集成应用[J];港口装卸;2008年05期
6 安玉华;刘立群;乔伟;;北方大中城市供热系统运营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08年12期
7 许家珠;郝阳;;节能减排措施在医院建筑的应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9年05期
8 刘娜娜;;国内屋顶绿化功能研究综述[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穆昊明;;建材产业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商业时代;2009年26期
10 张妍妍;;浅谈低碳经济与建筑节能[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连龙;韩丽莉;单进;;屋顶绿化在城市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及实施对策[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2 黄翔;徐方成;;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在节能与减排中的重要作用[A];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振伟;徐琰;;基于线型光纤感温探测技术的大型商场空调节能优化系统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4 焦登鑫;;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用节能减排技术[A];四川省第九届(2009年)汽车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倪大进;王小燕;李泉;陈则来;;浅谈起重机械的节能减排[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邹毅;匡耀求;黄宁生;;节能减排形势下的城市规划探讨[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7 倪昀炜;;精确送风系统在通信机房内的应用简介[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8 王新民;孙振平;;商品砂浆的研究开发与固体废弃物高效利用[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9 王新民;孙振平;;商品砂浆的研究开发与固体废弃物高效利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10 张吉礼;马良栋;;污水源热泵空调技术国内外研究应用进展[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亮;生态理念、技术与建筑创作[D];天津大学;2008年
2 陈俊萍;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优化及应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08年
3 鞠小颖;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化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年
4 陈为宁;抽凝汽轮机高背压供热改造方案研究及效果分析[D];山东大学;2013年
5 周美荣;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烧结节能空心砖参数优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6 鞠凯;基于寒地特征的绿色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7 牛丽娜;腰果酚增韧新型阻燃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卢奇;太阳能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9 史s
本文编号:1653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5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