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城乡就业空间的变迁及延伸探讨
本文选题:城市时代 切入点:刘易斯拐点 出处:《城市规划》2014年01期
【摘要】:普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进入城市时代"门槛期"与"刘易斯拐点"的关键时期。本文对近年中国不同产业人口的就业空间分布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比较了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分析其变迁特征,并试图验证相关理论;进而基于宏观分析结果进行了延伸探讨,分析了中国在此关键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特殊性,并试图给出解释模型与政策建议。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China has entered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hreshold period" and "Lewis inflection point" in the urban era. This paper makes a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nd compares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parts of the country. The regional and urban-rural differen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ar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 are tried to be verified, and the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macro analysis, the author makes an extended discussion, and analyzes the particularity of China in this critical period. And tries to give the explanation model and the policy suggestio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金】:本研究后期受“‘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群空间规划与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课题支持(编号:2012BAJ15B03)
【分类号】:F249.2;TU9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立;;论我国人口结构转变与城市化第二次转型[J];城市规划;2009年10期
2 陈晨;;我国城乡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辨析及延伸探讨——基于湖北省村镇调研的城乡二元关系研究[J];城市规划;2011年11期
3 程遥;杨博;赵民;;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若干特征与趋势——基于皖北案例的初步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2期
4 林耿;王炼军;;阶层化背景下的就业空间——以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06期
5 吕晨;樊杰;孙威;;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11期
6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7 黄祖宏;高向东;;基于ESDA的上海市常住境外人口空间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2年02期
8 鲍曙明,时安卿,侯维忠;中国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态变化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5期
9 蔡f ;;“刘易斯转折点”近在眼前[J];中国社会保障;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永昌;;安徽省内跨市流动人口空间分选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2 宋立;;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何雨;陈雯;;蓝领中产阶级及其在转型期城市中的孕育[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3期
4 吴春华;董春;宋伟东;;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间分布规律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1期
5 孙瑜;;论当前我国农民工劳动成本上升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6 田雪原;;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率走势[J];财贸经济;2011年07期
7 乔丽博;;中国的发展状况与刘易斯拐点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9期
8 白志礼;;流域经济与长江上游经济区空间范围界定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5期
9 汤凤林;甘行琼;;滞胀风险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选择[J];西部论坛;2012年03期
10 徐成波;;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演进研究——基于就业研究文献述评的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晨;;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序迁移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讨论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世雄;周跃云;李昊;;公平与效率,承上启下构建第三方规划[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C];2012年
3 李稻葵;徐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动力研究[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45期)[C];2012年
4 陈晨;;2000—2010年山东省常住与户籍人口的空间分异[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总体规划)[C];2013年
5 陈瞻;黄亚平;周敏;张忠伟;张吉勇;;中部地区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实施策略——以湖北省随州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6 张立;;转型时期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环境、机制和调控[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7 张伟;;中小城市在城镇化载体中的作用探讨——基于湖北省中小城市的实证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8 董淑敏;朱郁郁;刘律;;传统农业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趋势——基于安徽省北部六市的案例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9 闫岩;张振广;沈尧羲;;传统农业地区农村人口结构的消解与重构——基于皖北地区的实证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10 李小平;卢现祥;陶小琴;;环境规制影响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利润水平吗?[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利平;中国公务员规模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怀坤;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吴有红;我国商业银行安全的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辛永容;基于单位劳动成本的中国制造业成本竞争优势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邵腾伟;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农户联合与合作经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宏伟;基于GIS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3 路鸣;辽宁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定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滕菲;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骥;清代广西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刘晋;基于农民工视角的刘易斯转折点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7 张虎;明代陕西政区建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鑫;红利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规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左永君;新疆人口数量时序变化与空间结构分析[D];新疆大学;2011年
10 张乐川;我国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可行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庆武;卞正富;王桢;;基于空间分析的徐州市居民点分布模式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5期
2 黄振华;;农民工返乡和留乡的基本态势与特征分析——基于全国六省十村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7期
3 伍山林;;刘易斯模型适用性考察[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4 宁登,蒋亮;转型时期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5 韦亚平;;人口转变与健康城市化——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6 ;周一星提出:中国的城镇化有别于其它国家的六大特点[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14期
7 程遥;杨博;赵民;;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若干特征与趋势——基于皖北案例的初步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2期
8 熊薇;徐逸伦;王迎英;;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9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地理学报;1935年02期
10 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J];地理学报;198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建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烨;外籍人士的社会融入状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中蕙;浅析“城市时代”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J];安徽建筑;2000年03期
2 ;什么是“新城市时代”的挑战[J];标准生活;2010年06期
3 周建军;论新城市时代城市规划制度与管理创新[J];城市规划;2004年12期
4 崔功豪;迎接城市时代[J];城市规划;2000年01期
5 徐枫,吴健中;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分析及预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6 邓伟志;;公平共享共生理念下的城市宜居与生活美好[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6期
7 喻金田;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合理化评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年06期
8 李士文;;三次产业怎样划分?第三产业层次有几?[J];水利天地;1985年05期
9 杨贵庆;当今中国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J];城市开发;2001年12期
10 晏敬东,张辉;我国汽车工业与三次产业关联性的实证分析[J];北京汽车;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占泉;;从第三产业的发展看三次产业间的相互依托关系[A];西宁市第三产业研究文集[C];1995年
2 陈宏;朱惠;赵锐;;四川省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分析[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周建军;;论新城市时代城市规划制度与管理创新[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4 钱伯海;;三次产业与劳动价值理论[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5 杨国昌;;论资本主义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国华;周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促进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A];山东省首届服务业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选[C];2007年
7 朱宝树;;城市外来人口的差别特征和城市化的差别效应[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8 王栋枝;张丽辉;;沈阳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与评价[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丁晖;徐海根;;生物物种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曾昭磐;叶金海;;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福建省劳动力需求预测中的应用[A];1998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叶晓楠;中国就业人口中女性超45.4%[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本报记者 宗文雯;园区就业人口平均26岁[N];苏州日报;2008年
3 省人口普查办供稿;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N];陕西日报;2000年
4 张泽伟邋薛飞;信息产业实现就业人口超5000万[N];中国税务报;2007年
5 刘文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三次产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N];农民日报;2003年
6 郭紫纯;社科院报告称我国中产阶层占就业人口15%且年增1%[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中共廊坊市广阳区委书记 尹广泰;加快“三产兴区” 推进科学发展[N];廊坊日报;2009年
8 记者 蔡菡 通讯员 徐统综;我市经济提速进位[N];徐州日报;2009年
9 张娟娟;准旗二三产完成总投资的97%[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10 ;三化联动 构建成都西部新中心[N];成都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昭昭;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3 郭永昌;上海社会阶层空间错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贵中;需求因素对中国三次产业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邬雪芬;浙江省劳动就业特征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白雪瑞;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7 李雁玲;澳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刘瀑;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景跃军;战后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马斌;基于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峰;四川省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彭雅娟;我国三次产业变化与就业之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3 王明苹;新城市时代中国特大城市空间重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茹茹;基于回归分析的山东省就业人口预测模型及数据失真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慧;空间变迁与环境行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贾双霞;成都市三次产业就业需求分析与预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白霞;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谭瑾;社区空间变迁与居民适应[D];云南大学;2011年
9 孟眉军;上海市棚户区空间变迁研究(1927年—至今)[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雄;中国劳动参与率现状分析[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66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6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