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岩石材料破坏过程中的氡射气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8-08-29 19:09
【摘要】:岩石破坏过程中物理力学性质会发生显著的改变.通过实验室的岩石类材料加载过程中氡脉冲辐射信息的研究表明,氡脉冲辐射随不同岩石变形破坏阶段会有明显变化,特别是进入屈服阶段后.这与加载破坏过程中岩石的裂隙和表面积大量增加密切相关,体现在裂隙附近产生很多密集的微裂隙,改变了岩石微结构,伴随着岩石、矿物中晶格的错动,并出现超声振动,使得岩中受束缚的氡(自由、吸附和部分封闭)被释放出来,导致氡射气脉冲增加,利用氡脉冲辐射信息变化可实现对岩石破裂前兆的识别.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rock failure,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ill change significantly. Through the study of radon pulse radiation information during the loading of rock materials in laboratory, it is shown that the radon pulse radiation will change obviously with different rock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stage, especially after entering the yield stage. 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rge increase in the fracture and surface area of the rock during loading and failure,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formation of many dense microcracks near the cracks, which change the rock microstructure, accompanied by the dislocation of the lattice in the rocks and minerals, and the occurrence of ultrasonic vibration. The bound radon (free, adsorbed and partially closed) in rock is released, which leads to the increase of radon emission pulse, and the recognition of rock rupture precursor can be realized by using the variation of radon pulse radiation information.
【作者单位】: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2201)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维国,单钰铭,傅荣华,周家纪,常嗣和,苏金明;岩石扩容现象与超声横波特征参数相互关系研究评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刘维国;单钰铭;傅荣华;;岩石扩容过程中的体积应变与超声横波速度[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李庆阳;蔡惠蓉;;再论地面氡及子体探测深部铀矿的机理[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罗光伟,穆松林,董方楚,石锡钟;音频振动下花岗岩氡钍射气测定结果[J];地震;1984年05期

5 罗光伟,石锡忠,王基华;单轴压力下样品破裂过程中几种化学参数变化的实验结果[J];地球物理学报;1981年01期

6 范树全,高清武;氡预报地震的实验研究[J];地震地质;1982年01期

7 李桂如,蒋凤亮,J. Melvin,A. Rice,M. Shapiro,T. Tombrello;地震地球化学某些前兆机理的模拟实验研究[J];地震地质;1984年01期

8 周瑞光,罗光伟,石锡钟;加载速度对强度和破坏机制的影响[J];地质科学;1981年04期

9 罗光伟,石锡忠;岩石标本受压时氡和钍射气量的实验结果[J];地震学报;1980年02期

10 陈槞,杨咸武,韩彪;变形过程中岩石P波速度场的空间变化[J];地震学报;199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菊彬;宋吉荣;张昆;;盐渍土强度参数与含盐量、含水量关系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2 李国明;音俊峰;;论河港的环境岩土工程[J];安徽地质;2011年03期

3 邵艳;关于城市建设中一些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文海家,李耀刚,陈林;环境岩土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探讨[J];地下空间;2000年04期

5 刘东燕;董倩;;煤矿采区矸石山的环境岩土问题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6 王凤池;赵俭斌;贾连光;胡海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之环保理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7 刘维国;单钰铭;傅荣华;;岩石扩容过程中的体积应变与超声横波速度[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刘维国;单钰铭;刘荣和;;砂岩扩容过程中超声波衰减的实验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孙丽云;秦全胜;张瑜英;;环境岩土工程与城市建设关系初探[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刘洋;赵明阶;;岩石声学参数与应力相关性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晓宁;郭月亮;;岩土工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2 刘维国;单钰铭;孟祥豪;曹均;;石灰岩扩容过程中的物理参数实验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3 刘维国;单钰铭;孟祥豪;曹均;;石灰岩扩容过程中的物理参数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4 霍润科;杨俊卿;姚志飞;黄沛;;受酸腐蚀砂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探讨[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晓初;刘洪涛;周乐;;碳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与破坏形态试验研究[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6 郑刚;闫澍旺;;地基处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7 陈云敏;唐晓武;;环境岩土工程的进展和展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王妙月;;地球内部结构成像、演化与动力学[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40周年所庆论文集[C];1990年

9 李伟利;;建立球形“能场-应变”的“功量”模型探讨岩石(体)的变形关系[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邵生俊;胥书霞;李彦兴;;岩土环境工程浅论[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超;采动煤岩瓦斯动力灾害致灾机理及微震预警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静;光纤光栅多参数传感理论技术研究及在地下工程灾害监测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尤嘉;膏溶角砾岩水损伤特性和机理的细观力学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刘建坡;深井矿山地压活动与微震时空演化关系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5 焦明若;孕震过程的数学物理模拟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6 刘金波;干作业复合灌注桩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0年

7 郑书彦;滑坡侵蚀及其动力学机制与定量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8 吴燕清;地下电磁波探测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尚建丽;传统夯土民居生态建筑材料体系的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0 阿里木·吐尔逊;坝基老化岩—水—化学作用数值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明锋;矿井工作面突水力电耦合场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马志创;不对称超载作用下基坑内力与变形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寇乃羽;表面活性剂对黄土和膨润土力学及环境土工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4 刘海明;昆明城市环境下附加应力场效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何浩宇;岩石力学特性与其声发射分形维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胡倩;桥梁拉索疲劳声发射信号处理及损伤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南硕;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8 龚囱;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充填体损伤与声发射特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9 曹海;PVA纤维混凝土损伤演化声发射监测及破坏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裴文;广州亚运城场区地层土性相关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剑平;岩土体变形的耗散结构认识[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刘菁华;王祝文;刘树田;王晓丽;;城市活动断裂带的土壤氡、汞气评价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刘维国,单钰铭,徐国盛,宋嘉;加温三轴试验中砂岩的微裂纹与横波速度[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单钰铭,刘维国;地层条件下岩石动静力学参数的实验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刘维国,单钰铭,傅荣华,周家纪,常嗣和,苏金明;岩石扩容现象与超声横波特征参数相互关系研究评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6 付小敏;典型岩石单轴压缩变形及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刘维国;单钰铭;傅荣华;;岩石扩容过程中的体积应变与超声横波速度[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刘维国;单钰铭;刘荣和;;砂岩扩容过程中超声波衰减的实验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刘树根,单钰铭,刘维国,刘舜化;地层条件下油气储集岩多参数同时测试技术[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10 高旭,马宗晋;近期华北地区的三次震情事件[J];地震;198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书岭;高应力下脆性岩石的力学模型与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2 胡云华;高应力下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及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3 刘晓斐;冲击地压电磁辐射前兆信息的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及群体识别体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4 王云刚;受载煤体变形破裂微波辐射规律及其机理的基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5 宋晓艳;煤岩物性的电磁辐射响应特征与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6 高保彬;采动煤岩裂隙演化及其透气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张世杰;煤岩破坏电磁辐射特征及信号分析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8 陈文学;煤岩细观损伤电磁辐射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9 贾慧霖;受载煤岩变形破裂低频电磁信号规律特征与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10 欧建春;煤与瓦斯突出演化过程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1期

2 ;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J];岩土力学;2008年02期

3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度第七届三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4 ;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喜获“学会之星”称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度第七届三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6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专家建言岩爆监测预报与控制[J];科技传播;2010年23期

7 王绳祖;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历史、现状、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5年04期

8 ;信息与动态[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6年01期

9 ;首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J];岩土工程界;2006年07期

10 王建国;王振伟;马少鹏;;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材料变形场演化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4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5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6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7 ;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9 张元中;李剑浩;昌庆珍;楚泽涵;;利用测井方法解决岩石力学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绳祖;;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3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4 牟驱;油气田的放射性异常[N];中国石油报;2003年

5 黄寰;成都理工大学解开围岩监测难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6 何凯涛;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系统通过验收[N];中国矿业报;2008年

7 记者 秦锦丽;建立兰州国家级地灾监测预警防治示范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刘垠;钱七虎院士:岩爆机理尚待摸底[N];大众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2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3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延林;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彭从文;岩体广义多层结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刘文彬;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的辨识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何青峰;延安Q_2黄土的力学及流变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陈文玲;黑河水库坝肩边坡云母石英片岩三轴蠕变机理及蠕变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金丽;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及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2 郭金荣;他拉哈地区地层孔隙压力及破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黄波;成像测井地应力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孙连环;准噶尔盆地井壁稳定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赵宝云;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6 高艳霞;川西致密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及裂缝应力敏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肖庆华;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8 李伟;大理岩动态力学性能的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童凯军;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地应力场特征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赵幸;基于能量原理的节理岩体裂纹扩展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12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212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9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