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日常生活视角的城市开放空间评价——以南京市为例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user's activity expectation, the minimum effective active area and the area of each functional area within it are taken as the assessment index.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of urban open space is based on the richness index and the evaluation score of activity.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is illustrated by two citizen squares in Nanjing main urban area. The result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two squares have deficiencies in their functi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eeting the daily needs of the citizens. The value of the verification index also prov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景观建筑学系;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3KJB220004)
【分类号】:TU984.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锋;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市民社会[J];城市规划;2003年09期
2 闫整,张军民,崔东旭;城市广场用地构成与用地控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4期
3 徐磊青;城市开敞空间中使用者活动与期望研究——以上海城市中心区的广场与步行街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4期
4 张景秋;曹静怡;陈雪漪;;北京中心城区公共开敞空间社会分异研究[J];规划师;2007年04期
5 贾琦;运迎霞;郭力君;;游憩型绿色开放空间可达性与服务便捷性测度——以天津市内六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2年12期
6 王旭;;基于SPSS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效度”研究——以合肥环城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6期
7 冯惠萌;何韶瑶;张洋;;基于POE研究的校园开放空间优化性改造——以湖南大学三个小型广场为例[J];华中建筑;2012年03期
8 汪原;亨利·列斐伏尔研究[J];建筑师;2005年05期
9 陆宁;王源青;陆路;李萍;朱琳;刘亮;;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的故障树分析模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石坚韧;赵秀敏;王竹;外尾一则;;城市开放空间公众意象的影响因素研究[J];新建筑;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晓东;祝培生;郭飞;;建筑学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2 王婧;徐峰;;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节点公众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3 许丽颖;;牡丹江市城市广场绿化及植物配置多样性调查研究[J];北方园艺;2010年23期
4 王婧;徐峰;郭子一;;以公众满意度为价值取向的城市带状公园景观节点设计[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徐荣兰;;浅谈城市风景的构建[J];才智;2009年04期
6 张永胜;徐睿辰;;基于城市设计角度的开敞空间规划设计理念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7期
7 张楠;刘乃芳;石国栋;;叙事空间设计解读[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8 郭恩章;对城市广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9 李伟国,王艳玲;城市与市民关系的变化及城市规划的变革[J];城市规划;2005年07期
10 王芳;多元化的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以武汉红楼广场为例[J];城市开发;2004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丹;;基于使用者活动与期望的地铁站前广场功能探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恩章;;对城市广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舒雯;;全球化时代文化生产方式影响下的城市空间重构——以上海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继刚;;浅议建立人居景观准则的意义[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2013年
5 黄明华;武思园;罗威;;基于使用者调查的澄城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环境规划)[C];2014年
6 李瑞;;资本运动与权力干预下的空间生产——以北京大山子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 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姚朋;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物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彭历;北京城市遗址公园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宁;基于GI理念的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吕小辉;“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8 于苏建;福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的综合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健文;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毕凌岚;生态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结构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由封闭式传统公园到开放式公园改建的理论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敏;符号学视野下的城市文化元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周琳;公共社会与人的发展[D];西北大学;2010年
4 顾宋华;休闲者的地方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何东明;文本视域之当代西方建筑差异性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尉斐;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站前广场空间形态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杨文博;北京地铁换乘站站前广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邹丽丽;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与手法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王雄英;情境空间营造[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彭远芳;治理变革下市政广场的空间表达[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剑冰;;苏州古典园林作为街区开放空间的价值评估——应用CVM价值评估法[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2 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1年03期
3 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彭晋福;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规划;1999年08期
4 蒋寅;李彤;Richard F.Di Bona;;基于SP调查的天津市居民出行行为时间价值[J];城市交通;2009年02期
5 顾鸣东;尹海伟;;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概述[J];城市问题;2010年05期
6 余琪;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6期
7 何丹;市民社会思潮复苏下中国城市规划师的角色定位[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1期
8 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5期
9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10 蒋海兵;徐建刚;祁毅;陈筠婷;;基于时间可达性与伽萨法则的大卖场区位探讨——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胜男;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D];河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艳林;关于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的思考[J];中外建筑;2001年02期
2 ;城市开放空间[J];建筑学报;2003年01期
3 吴育松;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和建设中的一些问题[J];当代建设;2003年06期
4 郑曦,李雄;城市开放空间的解析与建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田心,张军,由爽;寒区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4期
6 董禹;;塑造适于步行的城市开放空间[J];华中建筑;2006年12期
7 贾静;;城市开放空间中高容集率游憩型空间的营造[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年06期
8 陈建华;;城市开放空间及其环境使用后评价[J];建筑科学;2007年09期
9 余志红;石磊;;城市开放空间的属性之我见[J];福建建筑;2007年10期
10 杨雯;;城市开放空间老年使用者行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伟;张亚杰;;城市开放空间应注重人性化[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2 吴旗韬;张虹鸥;岑倩华;;城市开放空间模式的研究——以广州市中心组团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李春颖;毕彤;姜春红;王佳楠;;实例分析沈阳市现有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现状,为城市管理提供指南[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王发曾;;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朱亚娟;;区域与城市开放空间——老人活动区规划设计[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6 李春颖;;沈阳市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7 卓仕亮;;基于景观三元性的城市开放空间再生设计——以长沙恒生商业广场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8 赵晓龙;朱逊;刘笑冰;;城市开放空间发展模式回顾——以重庆市北部新区滨江地带城市设计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4生态景观规划营建与城市设计[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马之恒;九公里绿道:老北京核心区的绿飘带[N];北京科技报;2013年
2 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林雪岩;奥运五环进社区[N];中国花卉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晓春;转型期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雯静;城市开放空间信息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
2 苏伟忠;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分析与空间组织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季如漪;城市开放空间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4 王祖纬;城市开放空间使用后评价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5 贺雅妮;基于休闲生活视角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D];湖南大学;2009年
6 李萍;西安城市开放空间地域性整合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姚如娟;城市开放空间活力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8 王盼盼;太原市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解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9 喻琼;城市开放空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马国强;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河谷型城市开放空间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2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372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