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带裙房高层隔震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非线性时程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21 18:28
【摘要】:简要介绍隔震结构的减震机理,为研究高层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以一栋带裙房的11层框架结构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建模,对无控结构模型,层间隔震模型和基础隔震模型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非线性时程分析。通过层间位移、层间剪力、顶层加速度反应对比,得出一些有用结论:隔震支座能有效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基础隔震效果优于层间隔震。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echanism of seismic absorption of isolated structures. In order to study the seismic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high-rise isolated structures, taking an 11-story frame structure with a skirt as an example,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SAP2000 is used to model the uncontrolled structure. The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interstory isolation model and foundation isolation model under the action of rare earthquake is carried out. Some useful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interstory shear force and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the top floor. Some useful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e seismic energy transfer to the superstructure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by the isolation support, and the isolation effect of the founda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interstory isola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分类号】:TU973.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祁皑;层间隔震技术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6期

2 黄鑫东;刘文光;何文福;;不规则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3期

3 王曙光;杜东升;刘伟庆;;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关键问题[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徐忠根,周福霖;我国首栋橡胶垫隔震住宅楼动力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倩南;傅昶彬;;结合新规范分析我国高层隔震技术研究现状及新问题[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2 陶明白;盛宏玉;吴韬;裴先宇;;竖向刚度突变结构设置层间隔震层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3 胡建安;干洪;;带裙房层间隔震框架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周可哥;;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研究综述[J];安徽建筑;2010年02期

5 卞建宾;张黎明;田志昌;梁艳晨;;振动控制应用于抗震设计[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岳德坤;;混合式磁流变阻尼器电磁系统设计[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7 刘方;邹向阳;赵万里;朱坤;王晓鹏;;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况与新进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8 申春梅;赵歆冬;陈辉;;隔震技术应用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徐忠根,周福霖;多层钢结构基础隔震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3期

10 徐忠根,周福霖;底部二层框架上部多塔楼底隔震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正昆;王成;;夹层橡胶垫隔震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2 白举科;陈龙珠;赵荣欣;;叠层橡胶支座位置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白举科;陈龙珠;赵荣欣;;叠层橡胶支座位置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娟;刘坚;尹飞;陈德磊;;层间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朱宏平;周方圆;袁涌;;建筑隔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分析[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3年

6 王力;梁志远;张航;邸晖;董庆园;;某工程任意截面柱的实用设计方法讨论[A];钢结构工程研究(十)——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4届(ISSF-2014)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曾翔超;刘德稳;;林业建筑的隔震与消能减振[A];2012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郝贵强;杜永山;齐建伟;;防屈曲支撑(BRB)在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马斐;张志强;李爱群;;大跨高空连廊人群荷载下TMD减振控制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国伟;徐金军;张志强;李爱群;;大跨度走廊在人行荷载下的MTMD减振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明;斜拉索随机最优主动/半主动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张颖;层间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与减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党育;复杂隔震结构的分析与软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建强;基础隔震结构多维及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霍林生;偏心结构利用调液阻尼器减震控制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亓兴军;桥梁减震半主动控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9 张国军;多次预应力钢结构理论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10 曾德民;橡胶隔震支座的刚度特征与隔震建筑的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克彬;大型渡槽结构主动变阻尼控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迪;应用SMA复合支座的层间隔震结构体系及其地震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路晶晶;基于MR-TMD的某煤制气厂房振动控制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沈玮强;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鉴定方法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5 吕伟;轻钢增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6 师少辉;多TMD对斜拉桥减震设计与效果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吴忠铁;叠层橡胶支座-RC柱串联隔震体系非线性力学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勇军;大底盘双塔结构层间隔震理论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猛;围护墙MTMD耗能框架体系减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黄小健;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小华,程超;TMD原理应用在框架房屋结构加层减震时最优参数值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2 刘文光;何文福;霍达;付伟庆;;大高宽比隔震结构双向输入振动台试验及数值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3 李向真,欧海龙,林舒;层间隔震结构计算模型的简化分[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1期

4 程华群;刘伟庆;王曙光;;高层隔震建筑设计中隔震支座受拉问题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4期

5 候宝隆;日本隔震技术的新发展与控震技术的实际应用[J];工业建筑;2000年11期

6 何永超,邓长根,曾康康;日本高层建筑基础隔震技术的开发和应用[J];工业建筑;2002年05期

7 卢华喜;;不同频谱特性地震动输入下的场地地震反应[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赵昕,李杰;层间隔震结构隔震垫的有限元模拟[J];建筑结构;2001年11期

9 沈俊华,高强华,陆洲导;屋面隔热板减震措施在加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结构工程师;1997年02期

10 施卫星,王群;旧房抗震新体系[J];结构工程师;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大绥;周建龙;王建;李青;李侥婷;;建筑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进展[J];建筑结构;2006年S1期

2 何志泽;钟光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原理及应用[J];四川建筑;2009年03期

3 李明昊;;高层建筑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J];四川建筑;2006年01期

4 杨琳;;框架剪力墙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J];科技风;2010年05期

5 王剑越;陈兴华;钟顺美;邹小波;;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1期

6 ;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进行基于能量法的钢框架优化设计[J];钢结构;2012年01期

7 邵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J];科技风;2011年03期

8 袁兵,黄炎生,蔡健,朱艳峰;基础隔震建筑的非线性时程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李强;张树传;姚林利;;附加防屈曲支撑的教学楼非线性分析[J];福建建筑;2013年09期

10 叶献国;种迅;秦雷;汪锋;;异形柱框-撑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J];建筑结构;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汪大绥;周建龙;王建;李青;李侥婷;;建筑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进展[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承宗;赵惠麟;周志勇;;板片空间结构地震反应的双重非线性时程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3 孙玉萍;吴磊;;粘弹性阻尼参数对结构耗能效果的影响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4 陈功;林智斌;钱若军;;Pushover分析模式的探讨[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亚鹏;框架—剪力墙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D];湖南大学;2007年

2 贾永彬;基于ANSYS模型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建锋;基于Pushover方法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12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412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7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