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保障性工业化建造住宅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4 18:21
【摘要】:保障性住宅的建设与我国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密切相连。为了保障中低收入居民的住居生活,我国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建造3600万套保障性住宅。住宅工业化建造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为基础,运用先进集中的、规模化生产的方式建造住宅,取代原有的落后手工业生产方式。住宅工业化建造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劳动力与最合理的价格建造出适合居民使用要求的住宅。 本文将保障性住宅与住宅工业化建造结合,提出保障性工业化建造住宅的概念,并且提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态单一以及不能满足动态化与个性化住居需求。为了使这些问题得到合理而充分的解决,本文引入了开放建筑理论。在对开放建筑理论发展演变进行论述之后,以层级、分级决策、容量、住户参与以及互相分离的支撑体与填充体为切入点对开放建筑理论进行了分析,然后依据开放建筑理论,探讨了我国保障性住宅工业化建造在形态多样性和空间适应性两个方面的设计策略。 在形态多样性方面,主要从住宅社区和填充体两个层级展开讨论。在住宅社区层级,主要对住宅社区的边界、建筑群体布局以及景观进行了探讨;在填充体层级,主要探讨了首层空间、屋顶、阳台的形态多样化设计策略。 在空间适应性方面,,主要从支撑体和填充体两个层级展开讨论。在支撑体层级,通过对空间带、空间段、基本布局、扩展布局等相关要素的搭接,构建了三种代表性支撑体——纵深型支撑体、短浅型支撑体以及横向型支撑体;在填充体层级,以房间的适应性与灵活墙的设计为切入点,提出了住宅空间适应性的设计策略。然后在支撑体与填充体的组合方面,对组合的基础以及组合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ffordable hous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ving of low-and middle-income residents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living of low-and middle-income residents, we plan to build 36 million supportability houses over a period of five years. The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of the house is based on the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uses the advanced centralized and large-scale production method to build the house to replace the old and backward handicraft production mode. The purpose of the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of the house is to build a housing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use of the residents at the most reasonable price in the shortest time. In this pap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upportability house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house is combined, the concept of the supportability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house is put forward, and the main problems are put forward: the form is single and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ynamic and the individuation of the residence To make these problems reasonably and fully resolved, an open architecture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open architecture theory, the open architecture theory is analyzed in terms of level, grade decision, capacity, household participation and the support body and the filling body which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nd then the open architecture theory is based on the open architecture theory. On the design of the two aspects of the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of the supportability house in China in terms of the form diversity and the spatial adaptability A. In terms of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mainly from the two levels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and the filling. Open the discussion. At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level, the boundary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the layout of the building group and the landscape are discussed. At the filling level, the forms of the first floor space, the roof and the balcony are mainly discussed. In terms of spatial adaptability, mainly from two layers of a support and a filler. At the support level, three representative support body _ deep-type supports, short-shallow type supports and cross-type supports are constructed by the overlapping of related elements such as space band, space section, basic layout, extended layout and the like; and At the filling level,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room and the design of the flexible wall are the entry points,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residential space is put forward. and then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upport and the filler,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斌;社会进步与建筑发展关系的初识[J];安徽建筑;2000年01期

2 余卓群;建筑理论研究的困惑[J];华中建筑;2000年04期

3 张钦楠;试论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J];建筑学报;2001年08期

4 余卓群;建筑理论之走向[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

5 张伟,庄惟敏;论建筑理论研究中的简单化错误[J];建筑学报;2002年10期

6 余卓群;关于建筑理论框架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年11期

7 邹德侬,赵建波,刘丛红;理论万象的前瞻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J];建筑学报;2002年12期

8 汪之力 ,邵华玉;加强建筑理论的学术交流与评论[J];建筑学报;2004年01期

9 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J];建筑学报;2004年01期

10 ;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的原则[J];工程质量;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程远;;在和合中寻求发展 在创新中保持传统和特色——对建筑及其文化发展的思考[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郭春燕;卫大可;;多元化背景下建筑形式与结构的关系[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璇;王媛媛;;浅谈建筑的蜕变[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C];2012年

5 胡卫华;;浅谈建筑与建筑的文化涵意[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6 张晓辉;欧阳文;;浅谈建筑趋同与地域性的关系[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张似赞;;历史告诉我们——对中国建筑的分析与展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刘丹;;用哲学观点看建筑的发展——建筑的趋同与多样性探颐[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陈瑞;;建筑与古典精神[A];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会刊[C];2009年

10 佟裕哲;;中国地景建筑理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孟潮 教援级高级建筑师;建筑理论的起点和终点[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高小琳;从建筑空间到生存尺度[N];甘肃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牛建宏;建筑理论的建设迫在眉睫[N];中国建设报;2005年

4 王强;交响乐格式与建筑理论[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5 吴耀东;建筑需要遵从规则[N];广东建设报;2006年

6 王贵祥;涵盖西方两千多年哲学范畴史与建筑理论史的理论专著[N];中国建设报;2007年

7 宋元;汇集世界建筑理论经典著作[N];中国建设报;2007年

8 王彬;旅欧随笔之现代建筑[N];中华建筑报;2007年

9 钱厚琦;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委会成立[N];中国建设报;2008年

10 郭关朝 刘寿江 陈胜利;天津市绿色建筑专委会成立[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英华;意境文化传承下的建筑空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D];天津大学;2004年

4 吴尧;澳门近代晚期建筑转型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5 王发堂;建筑艺术鉴赏原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7 杨健;论西方建筑理论史中关于法则问题的研究方法[D];重庆大学;2008年

8 范东晖;建筑·审美·现代性[D];天津大学;2007年

9 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沈源;整体系统: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巧雯;开放建筑理论导向的建筑装配化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张航;基于文脉保护的建筑拆解及废旧材料再利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煈池;现象学于旧建筑更新中“新旧”共生模式设计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马源鸿;建筑语境塑造视阈下的结构表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黄斌;基于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王慧芬;当代建筑透明表皮的表现手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杨建;废旧建筑空间改造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类型[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8 穆童;建筑的消融性表达[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9 邵东;绿色建筑推进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10 耿澎;从地景到地境—关于建筑情境化的探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40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440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6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