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武安安子岭村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08:35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传统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评选出国家级传统村落,安子岭作为首批入选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其保护工作仍需深入。因此将安子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作为论文的选题,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分析评价的研究方法对安子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进行研究,通过对保护与更新对象进行分类分级,制定针对性的保护与更新方案,最大限度的保留传统村落元素特征。论文由绪论、安子岭传统村落概况、村落现状及评估、村落保护和村落更新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和专业背景;界定了论文中相关的核心概念;国内外在村落保护与更新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对安子岭村落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拟解决课题研究问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将收集的有关安子岭传统村落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对安子岭传统村落的概况进行详细叙述。概况内容包括安子岭传统村落的风土环境、村落格局、村落公共空间、传统建筑等历史要素和现代化设施。安子岭包含旧村和新村两个部分,旧村即为保护区,旧村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部分规模及历史要素种类丰富,故定义其为核心保护区,历史要素概况主要针对旧村,体现安子岭传统村落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对其进行保护与更新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村部分体现社会发展对村落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分析实地调研安子岭传统村落所包含的历史要素和现代化设施的现状。首先新村的规划并未侵占旧村格局,处于新旧共生状态;其次保护区内的历史要素保存较好,内部格局保存完整,主要公共空间保存完好,大规模的民居建筑中不乏保存完整度很高且活态延续建筑,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由于保护对象种类和数量较大,需将其进行评估分类,便于更加针对性的研究,依据《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建立适用于安子岭村落的价值评价体系,对调研现状进行评估。评估完成后提出初步的保护与更新意向,为后面的研究内容做铺垫。第四章和第五章根据提出的初步保护与更新意向,依据现有的保护与更新理论,针对村落保护与更新对象的现状,研究针对性措施,一方面保留各个种类对象的个性,避免以一概全,另一方面使得可实施性增强。保护部分主要针对现状保存较好的部分,包括村落格局、街巷空间、主要公共活动空间以及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院落,保护措施偏重现状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希望各个村落要素能够在现状的基础上不再恶化,对仍有村民居住的传统院落内的功能在不破坏传统院落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化改造。更新部分则将注入村落新的功能以及对村落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安子岭传统村落目前有旅游开发的意向,虽没有正式开发,但是已经开始有游客进入村落,因此将民俗、展览馆等现代元素注入传统村落中,使得村落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以及能够使得院落能够更好的活态延续;将村落的卫生设施进行改善,重点升级厕所和垃圾处理设施。
【学位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2.2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专业背景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传统村落
        1.2.2 保护
        1.2.3 更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4 对安子岭传统村落的研究
    1.4 研究意义和目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节
第2章 安子岭村传统村落形态特征研究
    2.1 安子岭村传统村落的风土环境
        2.1.1 历史沿革
        2.1.2 自然环境与村落形成
    2.2 安子岭传统落的格局
        2.2.1 自然地理格局
        2.2.2 空间形态演变
        2.2.3 道路交通格局
    2.3 公共空间
        2.3.1 规划布局
        2.3.2 街巷空间
        2.3.3 公共开敞活动空间
    2.4 传统建筑
        2.4.1 传统建筑概况
        2.4.2 传统建筑分类
        2.4.3 传统建筑空间布局
        2.4.4 传统建筑营建技术
    2.5 其他
        2.5.1 传统民俗文化
        2.5.2 凤凰寨文物保护单位
        2.5.3 基础设施
    2.6 小结
第3章 安子岭传统村落现状调查与价值评估
    3.1 传统村落调查与价值评估对象现状
        3.1.1 村落格局及风貌现状
        3.1.2 公共空间现状
        3.1.3 传统建筑现状
        3.1.4 基础设施现状
    3.2 传统村落价值评估系统
        3.2.1 价值评估理论
        3.2.2 价值评估要素
        3.2.3 价值评估过程
        3.2.4 价值评估结果处理方式
    3.3 传统村落价值评估结果及初步分析
        3.3.1 传统院落评估结果
        3.3.2 初步分析
        3.3.3 保护与更新初步意向
    3.4 小结
第4章 安子岭传统村落保护
    4.1 传统村落保护理论
        4.1.1 保护理论
        4.1.2 保护原则
    4.2 针对性保护措施
        4.2.1 村落格局保护措施
        4.2.2 公共空间保护措施
        4.2.3 传统建筑保护措施
    4.3 小结
第5章 安子岭传统村落更新
    5.1 传统村落更新理论
        5.1.1 村落更新的理论基础
        5.1.2 村落更新方式
    5.2 传统村落更新针对性措施
        5.2.1 传统建筑更新措施
        5.2.2 新建建筑风貌和谐更新措施
    5.3 基础设施更新
    5.4 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传统院落测绘
附录(2) 图录
附录(3) 表录
附录(4) 调研民居院落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吕舟;;《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修订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15年02期

2 单德启;;城镇风貌,建筑文化的新课题[J];中国勘察设计;2015年03期

3 段威;雷楠;;浙江天台张家桐村:基于微介入策略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J];北京规划建设;2014年05期

4 魏春雨;许昊皓;黄子云;卢健松;;古城留真——湖南洪江古商城的聚落自组织机制研究与保护[J];建筑学报;2012年06期

5 杨文斌;兰云凤;;邯郸天地庙的文化解读[J];华中建筑;2010年05期

6 杨文斌;;邯郸传统民居地方特色和乡土适宜建造技术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陈晶,单德启;土著的前卫——大地艺术视野中的乡土聚落[J];建筑师;2005年03期

8 阮仪三;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J];住宅科技;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袁媛;基于有机性的传统村镇保护与更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杨锋梅;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3 王鑫;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4 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万玲;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经济途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超;武安安子岭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年

2 邢佳;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空间解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3 贾梦萍;邯郸传统民居大院的空间形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4 刘睿;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生态因素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5 申玲;文化产业化建设背景下文化遗产传承的空间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李玥;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邯郸地区传统民居聚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7 袁彦廷;冀南武安清末民初大院民居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8 张文君;城镇化进程中陕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9 郑颖娜;平潭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10 徐英杰;北京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5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85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a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