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三峡库区重庆段城市空间扩展与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05:12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城市概念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城市扩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当下中国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空间扩展与生态承载力演变特征和规律,旨在宏观把握城市空间发展实质,客观反映生态系统稳定程度,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理论支撑,为库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文章在整理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空间扩展和生态承载力相关理论、方法基础上,基于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首先定量测算了城市扩展强度指数、速度指数、紧凑度指数、分形维数、形状指数及空间向异性,探讨了三峡库区重庆段近20年城市扩展特征及演变规律;其次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等多个方面因素构建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从生态弹力、承载压力和承载支撑力三个角度定量分析了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特征;最后探讨了城市空间扩展与生态承载耦合作用机制,提出耦合模型并定量测算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耦合作用水平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市建成区规模逐年递增,面积从1995年的232.4991km~2增加到2015年的1369.4063km~2,增长将近6倍,尤其是重庆直辖后10年,受地方政策的影响,城市扩展无论是强度还是形态都变化巨大。城市建成区以长江为主轴呈“大集中、大分散”的梅花点状空间格局。(2)研究区城市扩展区域化差异明显,各区县城市扩展相互作用、互相影响,都市区城镇建设不断打破“两江、四山”形态格局的限制,中、北部片区城市沿长江以带状模式向西部逼近,形成“一中心、多组团”的空间布局模式,不断形成三峡库区城市群、城市带,展现出“山即是城、城也是山”,“沿江为城、城拥抱江”的山地城市独特的城市风貌。(3)研究区生态承载力均值在0.5左右,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稳步上升状态;空间布局上呈现“西低东高”的特点,从东北强承载能力区向西部弱承载能力区逐级递减。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区县不同的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策略或建议,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和谐稳定发展。(4)耦合度表征城市空间扩展与生态承载力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耦合协调度表明城市扩展与生态承载相互作用中耦合程度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低。通过两者空间组合,研究区出现了5种空间组合类型,即:低强度低协调的耦合、低强度中协调的耦合、中强度低协调的耦合、中强度中协调的耦合和高强度高协调的耦合。(5)研究区城市空间扩展与生态承载耦合作用整体偏低,大多处于低强度低协调耦合阶段,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除沙坪坝区、渝北区、江北区、南岸区外,其他区县耦合作用均较低。在今后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学位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4.113;X24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论文研究,承载力指数,综合评价法


包括空间叠加分析、相交分析、缓冲区分析及制图综合等;生态承载力评价方面,依照生态系统相关理论,运用综合评价法计算生态承载力指数,定量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1.3.4 技术路线

地理位置,范围,三峡库区,空间区位


地处北纬 28°28′-31°44′、东经 105°49′-110°12′之间,库区土地总面积约 5.7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3000 多万。三峡库区重庆段地处长江上游末端,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区、南到武隆县、北抵开州区[1],共涉重庆市 22 个区县,辖区面积 4.62 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 80%以上。具体空间区位如图 2.1 所示。

空间分布图,高程,地面坡度,辖区


研究区地面坡度分为 0-7°、7-15°、15-25°及 25°以上四个级别,约 30%的地区地面坡度在 25°以上。总体而言,辖区平坝、平缓土地比例较小,缓坡和斜坡土地分布最为广泛;坡度构成特征及日益强烈的人类地貌活动,加速了库区坡面流失和重力侵蚀作用。辖区土地坡度空间分布如下图 2.3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婷;赵伟;黄婧;张智红;;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变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1期

2 王维;张涛;王晓伟;文春生;;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年12期

3 范小杉;何萍;;生态承载力环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修正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17年12期

4 刘婷;赵伟;张智红;曾亚;张明;;三峡库区重庆段城市空间扩展及形态时空演变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年09期

5 邹月;周忠学;;西安市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8期

6 田柳;陈江龙;高金龙;;城市空间结构紧凑与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年01期

7 金明一;;基于RS和GIS的哈尔滨市城市空间扩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年11期

8 叶宇;庄宇;;城市形态学中量化分析方法的涌现[J];城市设计;2016年04期

9 刘睿;周李磊;彭瑶;嵇涛;李军;张虹;戴技才;;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分布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06期

10 谢文瑄;黄庆旭;何春阳;;山东半岛城市扩展模式与生态足迹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洁;基于CA-SVM模型的福建省莆田市城市空间动态扩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2 张引;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耦合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吴晓;三峡库区重庆东段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彭丽;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 刘婷婷;金沙江上游流域生态承载力及人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莹莹;城镇绿色空间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于英;城市空间形态维度的复杂循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赵伟;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佳璐;辽宁省海域生态承载力综合测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2 高敏;成都城市空间形态扩展时空演化过程及其规律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89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89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6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