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07 18:47

  本文选题:鄂尔多斯盆地 切入点:长6油层组 出处:《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黄陵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紧邻渭北隆起,油气资源丰富,是多年来的勘探热点。研究区长6油层组具有致密储层的特点: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砂体厚度变化较大、油水关系复杂,是石油地质学家多年来研究的目的层位。本文在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长6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探讨,并结合该层位的地层、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特征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完成对优势储层的预测工作。经过上述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得出了以下五点成果及认识:1、在对野外露头剖面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岩心观察、铸体薄片观察、钻井剖面的观察及测井资料的分析和解释,确认研究区长6油层组主要发育在以半深湖沉积为背景的重力流沉积环境中,砂质碎屑流、浊流和半深湖泥等为主要发育的沉积微相。2、对黄陵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的砂体平面展布图进行分析,得出其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认为砂体的展布方向与沉积微相的展布基本一致,方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向,与北东和南西物源方向相符,砂体总体上呈条带状展布,连片性较好,说明沉积相控制了砂体的展布形态,进而决定了储层的构架。3、通过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等方式,对收集的岩心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铸体薄片鉴定数据,得出研究区长6储层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粘土杂基和碳酸盐胶结物;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对压汞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研究区长6储层有较高的排驱压力、较小的孔隙及喉道半径,并且孔喉的分选性中偏差,孔隙结构不好,则该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和低产的基本特点。该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从岩心物性分析统计数据结果得知,该储层属于低孔隙度致密—近致密储层;通过对研究区长6油层组岩石孔隙结构、孔渗关系进行研究,结合平面特征,认为长6油层组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4、通过对研究区长6储层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的研究,认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了黄陵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的发育,是主要控制因素。沉积相在宏观上控制了储层物性的好坏,决定了储层的构架,该区北东和南西的物源方向决定了砂体的延伸方向。沿物源方向,砂体的连续性及连通性均很好,含油性可观。研究表明,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破坏了储层的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绿泥石胶结是建设性成岩作用,增加了储层的孔隙度,使储层具有更好的物性,说明成岩作用决定了储层的质量。该区长6段裂缝发育,裂缝系统的存在使储层具有了更大的储集空间,进而渗透能力增强。5、结合沉积相、砂体厚度、储层物性特征、储层非均质性等研究成果,对长6油层组各油层段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优势储层进行预测,认为优势储层主要发育在Ⅰ类优质储层和Ⅱ类较好储层中。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Chang 6 oil reservoir in Huangling area of Ordos Basin by analyzing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hang 6 oil reservoir in Huangling area of Ordos Basin . Based on the study of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 6 reservoir in Huangling area ,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action and diagenesis of the reservoir a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海;曾立军;万有余;熊廷松;谭靖媈;;南翼山Ⅴ油层组措施改造浅谈[J];青海石油;2009年04期

2 任剑;张刚;刘万明;王薇;屈红军;董治斌;李敏;;定边罗庞塬地区长8油层组双物源对石油分布的控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3 董万平;罗静兰;周功才;刘贤;滑爱军;李永杰;王盟;;镇泾油田长8与长6油层组产能影响因素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4 汪洋;王桂成;王羽君;贾微;;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0年03期

5 邓媛;王海军;洪荆晶;刁宗宝;霍斐斐;;姬塬油田铁边城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05期

6 刘显阳;邓秀芹;赵彦德;张雪峰;韩天佑;;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运移规律及模式探讨[J];岩性油气藏;2011年05期

7 楚美娟;郭正权;白嫦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及其演化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2期

8 何雁兵;傅强;金艳;李元昊;;鄂尔多斯盆地英旺地区长9、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2年05期

9 惠威;孙卫;王越;;鄂尔多斯盆地英旺油田长2+3油层组低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10 李康;康胜松;尚婷;王俊超;李军;罗宝莉;;姬塬油田X区长8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司文朋;狄帮让;魏建新;;部分饱和致密砂岩储层物理模型地震响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谢渊;王剑;谢正温;王生朗;李春玉;罗建宁;;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长2、长6、长8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形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崔利凯;孙建孟;;基于数字岩心的致密砂岩储层岩石渗流特性多尺度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马静;陈全红;朱静;王若谷;刘溪;;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点[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李文厚;梁积伟;王起琮;赵虹;王岚;刘昊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1油层组浊流沉积与油气的关系[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张晓丽;段毅;何金先;吴保祥;徐丽;夏嘉;;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7 姜红霞;吴亚生;罗晓容;喻建;毛明陆;杨樝;陈瑞银;;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三叠系延长组8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8 何东博;应凤祥;;利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评价和预测储层[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9 尹太举;张昌民;;基于储层结构的剩余油气分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李忠;韩登林;寿建峰;;沉积盆地成岩作用系统及其时空属性[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王多立;吐哈油田稳中求进促油气上产[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郝随穗 孙黄军;瓦窑堡采油厂长二油层注水开发成效显著[N];延安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瑶;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李爱荣;低渗、超低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朱童;镇北—环江地区长4+5油层组砂体分布、成因及有利区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犟;鄂尔多斯盆地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蔡s,

本文编号:1720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20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8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