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琼东南高压盆地压力结构与油气成藏关系
本文选题:琼东南盆地 + 超压 ; 参考:《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4期
【摘要】:南海琼东南盆地为典型的高温超压盆地,在中深层高温超压地层中发育多个大型勘探目标,是中国南海勘探主战场.琼东南盆地存在多种超压成因,使得不同构造位置的压力结构不同,不同的压力结构其压力成因存在差异,并且压力结构与油气的成藏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地层压力结构与钻井安全息息相关.为了提高压力预测精度和钻井安全,研究琼东南高压盆地压力结构与油气成藏关系是十分有意义的.快速沉积的欠压实泥岩排水不畅是超压的主要成因,同时还存在断裂系统泄压、大型沉积体疏导泄压和侧向砂体传递增压等多种成因.本文首先总结不同位置的压力结构,其次分析不同压力结构的成因,最后在超压与油气聚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超压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分析认为崖城凸起砂体泄压型低压带和大崖城区异常高压带是琼东南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Abstract]:Qiongdongnan basi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typical high-temperature and overpressure basin. It has developed many large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overpressure strata in the middle and deep layers and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explo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ere are many kinds of overpressure origin in Qiongdongnan basin, which make the pressur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tectonic position different, and the pressur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pressure structure have different pressure origin, and the pressure structure also has very close relation with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Moreover, formation pressure struc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drilling safet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ressure prediction and drilling safety,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sure structur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Qiongdongnan high-pressure basin.Poor drainage of rapidly deposited undercompacted mudstone is the main cause of overpressur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causes such as pressure relief of fault system, drainage pressure of large sedimentary body and transfer pressure of lateral sand body, etc.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pressure structure at different locations, the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t pressure structures, and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overpressure and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verpressur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Yacheng uplift sandbody relief type low pressure zone and the abnormal high pressure zone in Daya urban area are the most favorable exploration zones in Qiongdongnan Basin.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基金】: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2016ZX05024-005”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天然气富集规律与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三期)”项目支持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文彦;张一伟;孙珍;姜建群;;琼东南盆地断裂构造与成因机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1期
2 苏明;李俊良;姜涛;田姗姗;张成;解习农;;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态及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4期
3 刘见宝;孙珍;刘彦宾;赵中贤;王章稳;;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研究现状及展望[J];海洋地质前沿;2012年04期
4 贺超;龙根元;吴世敏;;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因子计算及其伸展模式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年02期
5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张建新;;琼东南盆地东西部块体流沉积内部结构特征的差异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1期
6 廖静;徐海春;;气测综合曲线分析法在南海琼东南盆地的应用[J];录井工程;2013年03期
7 肖军;王华;姜华;吕学菊;岳勇;;琼东南盆地第三系低位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8 佟殿君;任建业;雷超;阳怀忠;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岩石圈伸展模式及其对裂后期沉降的控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9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苏明;;琼东南盆地陆坡体系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2期
10 张恒超;张功成;王振华;何玉平;;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实践[J];海洋石油;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兵;王家林;陈冰;;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树林;;四分量地震在琼东南盆地应用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中杰;刘一峰;张素芳;范蔚茗;陈林;;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深度依赖性及其动力学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4 于鹏;王家林;钟慧智;陈冰;;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李维新;邓启才;张文;秦瑞宝;;琼东南盆地西区岩石物理和地震响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肖军;王华;刘军;陈少平;姜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方向选择[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哲;杨风丽;吴建勋;;琼东南盆地深部构造特征的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赵兵;张素芳;李守林;;琼东南盆地区的地壳密度与岩石结构[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王华;陆永潮;;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与油气成藏条件分析[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10 陈英甫;吕明;张迎朝;;琼东南盆地上第三系低位体特征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江其勤;琼东南盆地油气资源完成评价研究[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何云龙;琼东南盆地陆坡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杜同军;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和深水区沉积充填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康波;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热演化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李绪宣;琼东南盆地构造动力学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蔡佳;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层序样式和沉积特征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6 翟普强;琼东南盆地泄压带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耦合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7 赵必强;琼东南盆地天然气运聚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胡忠良;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和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朱四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低幅构造速度研究与PSDM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居云;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陈宏言;琼东南盆地区域地层格架建立及油气成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刘晓锋;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沉积古环境和物源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彭江英;重力异常导数在琼东南盆地构造识别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断裂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6 王力;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早中期沉积特征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7 吴敬武;琼东南盆地南部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李娜;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赵小庆;琼东南盆地目的层成岩作用研究与有利储层预测[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10 陈奎;琼东南盆地油气目标地层沉积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73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73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