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回转干馏炉内颗粒间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18-05-19 09:55

  本文选题:回转干馏炉 + 离散元方法 ; 参考:《化工学报》2017年11期


【摘要】:将离散元方法与颗粒热传导模型相结合,研究了页岩灰颗粒与油页岩颗粒在回转干馏炉内的混合传热过程,采用混合指数、颗粒平均温度和温度标准偏差作为评价混合传热效果的指标,分析了填充率、炉体转速、油页岩粒径及抄板形式对颗粒间混合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炉体转速和油页岩粒径是影响颗粒混合传热效果的主要因素,而填充率和抄板形式对混合传热效果的影响相对较小。当炉内未设抄板时,随着填充率和油页岩粒径的增大,颗粒间分层现象使混合传热效果变差,而随炉体转速的提高传热效果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设抄板时,抄板形式对炉内颗粒间的混合起到不同程度的扰动作用,从而使传热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Abstract]:Combin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with the particle heat conduction model, the mixing heat transfer process of shale ash particles and oil shale particles in a rotary retorting furnace is studied. The mixing index,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particles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are used as the index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mixed heat transfer. The filling rate, the furnace body speed, the oil shale particle diameter and the form of the copy plate are analyzed. It is shown that the speed of the furnace body and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oil shale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mixing heat transfer effect of the particle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filling rate and the form of the sheet on the mixing heat transfer effect is relatively small. The effect of the mixing heat transfer is worse, and the heat transfer effect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peed of the furnace. When the sheet is set, the form of the sheet is disturbed to a different degree of mixing between the particles in the furnace, thus the effect of heat transfer is greatly improved.
【作者单位】: 东北电力大学油页岩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6032,51276034)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3052)~~
【分类号】:TE66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绍信,C.H.Sun-Chang,H.Y.Sohn;油页岩和煤的混合干馏[J];燃料化学学报;1987年03期

2 刘长山,陈季英,林民;我国油页岩的主要性质[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92年02期

3 姜秀民,刘德昌,郑楚光,秦裕琨;油页岩燃烧性能的热分析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08期

4 刘飞;中国油页岩加工业新的发展机遇[J];当代化工;2005年03期

5 姜秀民;韩向新;崔志刚;;油页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11期

6 王擎;姜庆贤;孙佰仲;柏静儒;李少华;孙键;;桦甸油页岩燃烧性能的热分析研究[J];能源工程;2006年02期

7 李建华;曹祖宾;;世界各国油页岩的组成及综合利用[J];辽宁化工;2007年02期

8 刘建昌;陈金霞;于之英;;油页岩的工业评价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0期

9 刘建昌;陈金霞;郗金玉;;油页岩综合优化利用的新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1期

10 史晶莹;李晋;;单井单气相技术是从油页岩中开采原油的关键[J];国外油田工程;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雪松;;油页岩综合利用和发展方向[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2 王伟东;孙国刚;王立英;张静;张学权;;粉末状油页岩炼油中试技术研究[A];2010年中国天然气(含煤层气/煤制天然气)产业及系统管网建设发展论坛报告文集[C];2010年

3 迟姚玲;李术元;丁福臣;王虹;葛明兰;任晓光;;桦甸油页岩热解动力学[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4 韩放;;抚顺矿业集团油页岩炼油生产及余热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煤炭工业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论文集[C];2012年

5 刘克宁;李磊;;中颗粒油页岩全循环干馏技术概述[A];山东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煤矿地热防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潘登;我国油页岩开发利用如何做到科学有序?[N];中国冶金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赵淑玲;吉林油页岩企业抢占开发先机[N];中国化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李宏乾;油页岩:石头“榨”油化解能源危机[N];中国化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聂瑞涵 通讯员 常征;龙矿炼油:巧匠手下无顽石[N];中国煤炭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莎;油页岩干馏制油实验研究及工艺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蒋海波;循环流化床油页岩末低温热解工艺及关键部件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罗万江;油页岩热解过程及产物析出特性实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4 宋丽华;过渡金属盐对油页岩热解催化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林兰忻;外热式固定床中油页岩热解的内构件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6 邓孙华;近临界水对块状油页岩中有机质的提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王恭;油页岩固体热载体回转干馏系统及运行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杨阳;高压—工频电加热原位裂解油页岩理论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王俊光;水作用下油页岩力学特性及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10 白奉田;局部化学法热解油页岩的理论与室内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油页岩炼制热解油气提质制氢过程集成创新[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国超;油页岩干馏工艺优化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张晓亮;油页岩有机质结构组成及其热断裂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尹丽田;依兰县油页岩碱—氧氧化及其有机质结构的基础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于忻邑;吉木萨尔油页岩热解及其灰渣利用[D];新疆大学;2015年

6 朱桂林;柳树河油页岩和PVC的热解与共热解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邹伟龙;油页岩流化床流化特性及传热传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邵佳晔;碱性木质素与油页岩共热解及协同作用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9 许之;海南儋州油页岩特征研究及综合利用潜力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10 蔡光义;油页岩有机结构特征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09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09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f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