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循环荷载下支撑剂的变形及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30 03:11

  本文选题:循环荷载 + 导流能力 ; 参考:《岩土力学》2017年S1期


【摘要】:针对页岩气井多段压裂过程中人工裂缝的应力阴影效应及生产过程中采气 停采引起的变化荷载伤害裂缝导流能力的问题,以陶粒支撑剂为研究对象,采用DL-2000型裂缝导流仪,开展了循环荷载条件下不同铺砂厚度支撑剂的变形及渗透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弹性应变基本稳定,塑性应变持续产生,后者是导致渗透率持续降低的根本原因;塑性应变与永久渗透率损失随闭合压力的变化趋势吻合良好;弹性应变和可恢复渗透率损失随闭合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弹性应变随铺砂厚度增大而减小,可恢复渗透率损失随铺砂厚度增大无显著变化;随着铺砂厚度的增大,支撑剂层应力敏感性减弱,颗粒破碎程度降低。适当增加铺砂厚度能有效减小裂缝宽度及渗透率损失,降低循环荷载对导流能力的伤害程度。
[Abstract]:Aiming at the stress shadow effect of artificial fracture during multistage fracturing of shale gas well and the problem of damage to fracture conductivity caused by changing load caused by gas recovery and stopping production during production, this paper takes ceramsite proppant as research object and adopts DL-2000 fracture diversion instrument.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deformation and permeability of proppant with different sand spreading thickness under cyclic load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cycle times, elastic strain is basically stable and plastic strain continues to produce, the latter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of permeability. The change trend of plastic strain and permanent permeability loss with closure pressure agrees well, the elastic strain and recoverable permeability los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closing pressure, and the elastic strai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and laying thickness. The loss of recoverable permeability does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and laying thickness, but with the increase of sand laying thickness, the stress sensitivity of proppant layer weakens and the degree of particle breakage decreases. Properly increasing the sand laying thicknes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fracture width and permeability loss and reduce the damage degree of circulation load to the conductivity.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复杂煤气层瓦斯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No.2014CB2392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51404045)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No.IRT13043)~~
【分类号】:TE3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庆红,王宏飞,隋向云,冯敬红;树脂包覆支撑剂控制回流方法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5年S1期

2 焦国盈;王嘉淮;潘竟军;张天翔;王玉斌;;支撑剂回流研究进展[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4期

3 姜春河;郎学军;易明新;牛苏峰;;支撑剂回流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J];钻采工艺;2008年06期

4 马雪;姚晓;陈悦;;添加锰矿低密度高强度陶粒支撑剂的制备及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08年01期

5 焦国盈;王嘉淮;游建国;李彭;;支撑剂回流控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0年01期

6 王晋槐;赵友谊;龚红宇;张玉军;;石油压裂陶粒支撑剂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0年03期

7 钟烨;邓燕;郭建春;李勇明;;压裂气井防支撑剂回流技术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张伟民;刘三琴;崔彦立;钱继贺;郭伟峰;王建英;;树脂覆膜支撑剂研究进展[J];热固性树脂;2011年06期

9 贾新勇;;我国支撑剂的发展应用及现状[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9期

10 钟安海;;多尺度支撑剂组合加砂技术在压裂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冰;朱钧国;张秉忠;邵友林;吕庆军;;用于石油开采的陶粒支撑剂[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2 王进涛;杲春;殷玉平;;支撑剂沉降改善裂缝剖面实验研究及应用[A];油气藏改造压裂酸化技术研讨会会刊[C];2014年

3 崔任渠;梁永和;朱新伟;聂建华;尹玉成;;镁橄榄石质陶粒支撑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4 孙鸣飞;;裸眼水平气井支撑剂回流原因浅析[A];油气藏改造压裂酸化技术研讨会会刊[C];2014年

5 焦国盈;刘洪;戚志林;李志军;王亚娟;;无筛管压裂充填优化设计研究[A];重庆力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军 通讯员 叶黎;攀钢高钛压裂石油支撑剂再出国门[N];中国冶金报;2004年

2 盛晓春;攀钢冶材公司支撑剂打入北美市场[N];中国冶金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尚行宇 柯士雨;逆势崛起写新篇[N];贵阳日报;2009年

4 周军 叶攀;攀钢石油支撑剂登陆世界第一大产油国[N];中国工业报;2005年

5 卢雪梅;陶粒支撑剂“潜入”美国市场[N];中国石化报;2012年

6 记者 仝晓波 通讯员 王兆蕾 刘湘;大庆油田低密度支撑剂 压裂现场试验首获成功[N];中国能源报;2012年

7 郝乐乐 高晖 李晖;市长青公司年营销收入突破3亿元[N];阳泉日报;2012年

8 记者 王明毅;国产高强度支撑剂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石油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王明毅;不宜盲目投资陶粒支撑剂[N];中国石油报;2002年

10 王明毅;出口量名列同行业榜首[N];中国石油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牟绍艳;压裂用支撑剂相关改性技术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2 海书杰;油页岩渣制备石油支撑剂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玲;基于支撑剂数的压裂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胡蓝霄;通道压裂参数优化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刘爱平;经济型陶粒支撑剂制备及性能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晋槐;利用焦宝石和煤矸石制备低密度陶粒支撑剂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郭琦;支撑剂润湿性对压裂施工效果影响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6 王勇伟;利用煤矸石制备陶粒支撑剂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7 张旭东;页岩储层压裂裂缝中支撑剂输送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8 徐永驰;低密度支撑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9 李骏;可视化变角度缝网支撑剂铺置装置研发及实验规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10 石豫;页岩气井水力压裂支撑剂沉降及运移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53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53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9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