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进展与展望
[Abstract]:Since 2006,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s have become the main growth areas of global oil and gas reserve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exploration trend of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s, the geological progress of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s is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main basins are expounded. The main direction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in the next stage is put forward. The exploration of oil and gas in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shows five trends: from shallow water salt to deep water salt, from structure to stratigraphic lithology, from Atlantic to Indian Ocean, from conventional belt to polar reg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natural gas reserve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e new progress in deep water basin, deep water deposit and subsalt reservoir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oil and gas breakthrough.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s along the Atlantic coast and the west coast of the Indian Ocean have a regular conjugate relationship to some extent, but the degree, distribution and type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 vary greatly. Taking conjugate relation as the main line, it provides a new exploration idea for finding new exploration field. For the future exploration of oil and gas in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s,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evaluation of deep-water basins which have made breakthrough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f salt bearing basins in the subsalt rift period should be carried out, and the prospective study of ultra-deep water basin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海洋资源研究中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乌干达有限公司;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O.Eldholm;刘杰;;被动大陆边缘的主要类型(引论)[J];海洋地质译丛;1982年04期
2 马文璞;;被动大陆边缘地质[J];中国区域地质;1986年03期
3 孙海涛;钟大康;张思梦;;非洲东西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分布差异[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年05期
4 任建业;大陆伸展、剥离断层和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J];地质科技情报;1992年02期
5 温志新;童晓光;张光亚;王兆明;梁英波;;巴西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大油气田形成条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6 万志峰;施秋华;蔡嵩;;被动大陆边缘张裂特征与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9期
7 G.S.Lister;韩宝福;;拆离断层作用与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J];地震地质译丛;1987年02期
8 郭建宇;郝洪文;李晓萍;;南美洲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J];现代地质;2009年05期
9 高长林,秦德余,吉让寿,殷勇;扬子板块北部古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1年04期
10 马君;刘剑平;潘校华;王训练;万仑坤;刘权;;西非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特征及动力学背景[J];中国石油勘探;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淑娟;吴时国;;被动大陆边缘的分类、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付洁;黎明碧;唐勇;丁巍伟;;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降与深部地幔活动关系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姚伯初;;被动大陆边缘的下地壳高速地壳层之探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刘建明;叶杰;刘家军;顾雪祥;;论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以右江盆地为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柳益群;韩作振;冯乔;邢秀娟;樊爱萍;杨仁超;;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李忠;;中国的盆地动力学——21世纪开初十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7 李国栋;申少宁;;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气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8)[C];1990年
8 刘建明;谭俊;储雪蕾;刘伟;陈旭瑞;;沉积盆地中的成油与成矿:盆地流体作用的两个方面[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9 吴浩若;;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的构造古地理及其有关油气前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10 赵俊峰;刘池洋;喻林;;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的迁移及其地质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刘晓慧;松辽外围发现5个中新生代油气远景盆地[N];中国矿业报;2012年
2 江其勤 黄泽光;秦岭—大别两侧盆地勘探前景广阔[N];中国石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增连;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中新世孢粉记录与东亚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盆山耦合与风尘沉积[D];南京大学;2014年
3 张雪;渭河盆地天然气及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量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4 宋鄂平;青藏高原中部改则盆地沉积地层的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5 胡丽沙;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系-三叠系沉积记录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6 李双庆;中国东北地区fi中生代典型盆地火山作用及沉积物源演化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赵德军;思茅盆地东南缘与哀牢山构造带的盆地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吉云平;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古湖最终消亡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
9 赵阳慧;南海北部陆缘白云凹陷盆地构型及其形成演化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10 张海林;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油层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承林;北波拿巴盆地及典型被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张昊祉;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胡骁;基于遥感和高精度DEM数据的鹤庆盆地活动构造识别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梁霄;茂名盆地晚中生代沉积记录与古南海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张立军;青海共和盆地下—中三叠统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朱昊;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地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章朋;胶莱盆地白垩系底部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陈玉良;鄂尔多斯盆地盒8期原型盆地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朱国胜;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分析及有利油气区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10 刘志;亚诺斯盆地新生界卡沃内拉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21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12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