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8-10-09 21:30
【摘要】: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是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在一定的油水比条件下,该类型的表面活性剂能够与油水作用形成高粘度油包水型乳液,扩大波及体积,其驱油机理与传统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不同,无法通过现有的数值模拟方法及软件反映。为准确反映乳液表面活性剂的驱油特征,在室内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乳液表面活性剂驱乳化增粘的主要机理,建立了表征乳液流动特征的数学模型,并实现了相应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室内实验模型的拟合和矿场模型的应用,验证了数学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研究了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效果与乳液粒径、渗透率、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关系,对比了乳液表面活性剂与常规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乳液的粒径中值与孔喉的匹配关系对乳液的稳定性与粘度有较大影响,相比常规表面活性剂,乳液表面活性剂由于较好的流度控制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Abstract]:Emulsion surfactant flooding is a new method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by chemical flooding. Under certain oil / water ratio, this type of surfactant can react with oil and water to form a high viscosity oil-in-water emulsion and expand sweep volume. The mechanism of oil displacemen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raditional polymers and surfactants and can not be reflected by exist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and software. In order to accurately reflect the oil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mulsion surfactants, the main mechanism of emulsification and viscosity enhancement of emulsion surfactants was clarified on the basi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characte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ulsion flow. The correspond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is realize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re verified by fitting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model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eld model. The effects of emulsion surfactant flooding on the oil recovery efficiency and the emulsion particle size and permeability are studied.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ects of emulsion surfactants and conventional surfactant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le size median and pore throa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and viscosity of emuls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urfactants, emulsion surfactants can further improve oil recovery due to better mobility control.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高盐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2016ZX05011003)
【分类号】:TE357.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冀;张福强;周斯;;遮盖型空心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1年12期

2 陈国荣,韩萍阳;乳液的颗粒粒径与分布的测定[J];化学世界;1989年01期

3 吕时铎;储富祥;;高固含乳液的制备方法[J];粘合剂;1989年01期

4 郦伟章;乳液[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1年02期

5 王瑞梓,赵凤芝,陈原;铝轧制用乳液的粒径效应[J];轻合金加工技术;1997年04期

6 戈成岳;毕建美;陈秋阳;许军;武玉民;;新型硅-丙核/壳乳液的制备与表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7 蒋嘉;张国寅;;影响乳液粘度的因素[J];化学建材;1989年03期

8 张欣;;一种纳米蜡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9 周建华;张琳;陈超;;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硅丙无皂乳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J];涂料工业;2010年07期

10 门靖;安秋凤;亢玲娟;刘爽;丁洋;;羧基聚硅氧烷乳液的成膜形貌与应用[J];印染助剂;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小君;杨建军;吴青云;张建安;吴明元;;氟化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研究进展[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三次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海英;顾继友;邸明伟;徐小军;;纳米SiO_2粒子/聚醋酸乙烯酯杂化乳液的性能研究[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李丽娜;贺高红;丁路辉;刘红晶;;凝胶型W/O/W多重乳液担载胰岛素的前期研究[A];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术论文集(第2卷)[C];2005年

4 谭华;刘温霞;;ASA Pickering乳液:综述[A];山东造纸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造纸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魏倩;张军华;;纳米醋丙乳液的合成与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林兆云;基于功能性微粒制备的Pickering乳液及其应用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敬春;粘土颗粒与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共同稳定的乳液[D];山东大学;2014年

3 刘红晶;可载药W/O/W多重乳液稳定性研究及多重乳液担载胰岛素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牛付阁;卵白蛋白—阿拉伯胶相互作用及其在油水界面的吸附特性[D];江南大学;2015年

5 蓝强;表面活性物质与纳米颗粒协同稳定的Pickering乳液[D];山东大学;2007年

6 刘浩;基于壳聚糖的新型Pickering乳液及相应功能材料的制备和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台秀梅;温敏改性纳米SiO_2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Pickering乳液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荣;功能性单体作用下环氧改性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制备及其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田叶;乳液液滴在对流干燥过程中颗粒表面形成的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张晓龙;汽车工业空气滤纸浸渍乳液的研究[D];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2015年

4 吴彬;双组分防水柔软整理剂的合成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5 王晓雯;纳米二氧化钛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制备与抗菌性能[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彤;衣康酸酯基聚氨酯/聚丙烯酸酯杂化乳液的制备[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7 成功;改性醋丙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8 徐佩佩;基于脂肪酸和胺的CO_2响应型乳液的制备[D];山东大学;2016年

9 付伟;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10 蒋艳伟;基于淀粉纳米晶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消化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60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260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7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