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A区块下白垩统M段沉积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1 18:53
【摘要】:前人对阿尔伯达盆地下白垩统地层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针对A区块也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如沉积相类型划分及空间分布不清楚、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不明确等问题已凸显,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本文以沉积学、古遗迹学、测井地质学及地震勘探原理等为指导,充分利用岩心、遗迹化石、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阿尔伯达盆地A区块下白垩统M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相带展布特征、不同时期沉积相的演化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为储层特征研究、储层预测及油气勘探奠定重要基础,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1.根据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组成、产状及分布等特征,可从M段划分出3个遗迹化石组合,分析了每个遗迹化石组合类型代表的沉积环境,认为Scoyenia遗迹化石组合出现在极浅水的湖滨低能带,Planolites遗迹化石组合出现在水体较平静、供氧条件较差的浅湖较深部位或较为封闭的湖湾等沉积中,Cylindrichnus遗迹化石组合出现在湖滨带和河口湾等沉积中;2.认为M段地层为潮汐环境下的内河口湾曲流河道沉积,可进一步划分出点坝、河床滞留沉积、河漫滩、废弃河道等沉积微相,其中受潮汐作用影响的点坝沉积为最优的油砂储集层;3.建立了研究区M段受潮汐影响的曲流河段的沉积模式,一个完整点坝自下而上垂向沉积序列为:泥砾岩→纯净砂岩→砂岩夹泥薄层→泥岩夹砂薄层→泥岩,且自点坝中心向废弃河道方向,泥岩夹砂薄层与泥岩在沉积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废弃河道为单期点坝消亡的重要标志之一;4.根据典型地震相属性剖面及平面展布分析,准确刻画了研究区河道的位置、形态及范围,认为M段Asm2亚段沉积期发育曲流河道,Asm3亚段沉积期发育废弃河道;5.基于岩相、测井相、地震相等平面特征综合分析,认为M段研究区位于河口湾靠近陆相一侧,主要以陆源径流作用为主,受潮汐影响较小;其中Asm2亚段沉积期砂体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北东部,发育河道和点坝沉积,Asm3亚段沉积期砂体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北部,发育废弃河道和点坝沉积,随着海侵加剧,研究区逐渐向河口湾相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图文】:

技术路线图,沉积相,测井相,展布特征


1. 沉积相特征研究在充分了解研究区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从岩心资料入手,通过岩石学、遗迹化石、测井相、地震相的角度对研究区的基础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沉积相、沉积亚相及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划分,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编制多口单井相及连井沉积相对比剖面,对研究工区进行沉积相纵、横向分析;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确定研究区的沉积模式。2. 沉积相演化与平面展布特征研究通过对研究区的岩性平面特征、测井相平面特征、地震相剖面及平面特征展开系统的分析,描述研究区的沉积相演化过程,并对平面展布特征进行概括,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刻画研究区沉积相的空间展布。1.3.2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如图 1-2 所示。

油砂矿,油砂,资源,油砂层


使洛基山脉的前缘部分向前不断隆起,在强重作用之下,位于洛基山造山带的东侧,一个大型的前陆地(图 2-1)(Leckie and Smith,1992;Stockmal et al.,油砂资源主要分布在阿尔伯达盆地的阿萨巴斯卡地区,白组地层,整体上目的层段覆盖在一个大型的不整合面之上和沉积环境,形成了三个油砂矿区:阿萨巴斯卡(Athae)及皮斯河(Peace River)。其中,阿萨巴斯卡油砂矿区大油砂资源产区,其面积约 75×103km2,具有油砂规模大高、埋藏浅的特点,阿萨巴斯卡地区油砂产层的平均厚 1 827×108t,平均埋藏深度 400m,约 9%的油砂层接近l and Michoux,2008)。区位于阿萨巴斯卡地区的东北部,油砂资源主要储存于M 段,地层厚度范围在 150~320m,由源于海相和陆相胶组成。油砂矿的形成与研究区特有的构造地形和沉积背景ources Conservation Board,2009)。

位置图,盆地,加拿大地盾,边界


2.1 区域构造特征阿尔伯达盆地内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其中,加拿大地盾为盆地东部的边界,洛基山为西部边界,塔斯利纳拱曲为北部边界,美国与加拿大的边界为盆地南部的边界(图 2-2)。在白垩纪时期,由于东太平洋板块向北美大陆板块之下的俯冲作用形成阿尔伯达盆地。盆地东—西向宽度为 600~120km,向着科迪勒拉造山带的方向,地层的厚度急剧增厚,同时,向着地盾方向,地层的厚度逐渐减薄,从加拿大地盾的边缘出露的位置,到前陆逆冲褶皱带的东北部边缘,地层厚度的变化显著,约从0持续加厚到3~5公里左右(Kauffmanet al.,19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霞飞;胡东风;张闻林;张银德;唐波;林杭杰;;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潮控河口湾与潮控三角洲沉积[J];地质学报;2013年11期

2 赵鹏飞;王勇;李志明;武静;;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油砂开发状况和评价实践[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1期

3 刘子玉;吕明;;加拿大Athabasca地区下白垩统McMurray组沉积特征分析[J];四川地质学报;2012年01期

4 殷鹏飞;柳广弟;刘成林;李浩涵;刘文平;刘迎歧;;阿尔伯达盆地北极之光项目区块油砂层沉积样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6期

5 张义娜;朱筱敏;;利用地层切片多属性综合分析进行沉积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2期

6 孙学凯;崔若飞;;地震相分析在探测煤层中火成岩侵入范围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0年05期

7 单玄龙;车长波;李剑;范超颖;臧春艳;王清斌;;国内外油砂资源研究现状[J];世界地质;2007年04期

8 高静怀,陈凤,陈树民;利用地震瞬时谱属性进行薄互层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年03期

9 胡元现,M.Chan,S.Bharatha,G.Gurba,D.Lee,S.Papadimitrio;西加拿大盆地油砂储层中的泥夹层特征[J];地球科学;2004年05期

10 郑玉龙,陈春瑞,黄清华;松辽盆地姚家组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秀鹏;三角洲沉积体系地震沉积学及其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7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77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a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