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筛选及固定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4 14:03
针对原油开采、生产与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成分复杂的原油乳状液,本论文从油田含油污泥中进行了微生物破乳菌的富集分离与纯化,并筛选出破乳性能良好的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实验得出了固定化微球的适宜制备方法,再利用固定化技术将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进行包埋,将制备好的包埋固定化微球用于原油乳状液的破乳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1)筛选出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S6-4,实验得出接种量15%,乳状液pH 7.0,破乳时间20h至24h是最佳破乳条件,经16SrDNA菌种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对乳状液的破乳率为82.3%。(2)以物理性能为指标,对固定化微球的制备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复合固定化微球,有着更好的物理性能。其中聚乙烯醇浓度为4%、海藻酸钠浓度为1%,交联剂为4%的硼酸和1%氯化钙的混合溶液,将微球先滴入硼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交联1h,再转移到硫酸钠溶液中交联4h,交联温度为4℃,交联时间为12h24h。(3)以破乳率为指标,对固定化微球的破乳性能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固定化微球的最佳包埋比为15%,最佳破乳投加量为10%,在最佳制备条件及投...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
1.1.2 原油乳状液的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乳状液破乳方法
1.2.2 化学破乳法及其缺陷
1.2.3 生物破乳法及其优势
1.2.4 破乳菌株的研究进展
1.2.5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及其优势
1.2.6 微生物固定化制备方法
1.2.7 微生物固定化载体
1.2.8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2.9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富集、分离与纯化
2.1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 主要试剂与药品
2.3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菌种来源
2.4 培养基
2.4.1 富集培养基
2.4.2 筛选培养基
2.4.3 血平板培养基
2.5 实验方法
2.5.1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富集培养与分离纯化
2.5.2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筛选
2.5.3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破乳性能评价
2.5.4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16SrRNA菌株鉴定
2.5.5 影响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破乳性能的因素探究
2.6 结果与分析
2.6.1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富集与分离纯化
2.6.2 生物破乳菌产生菌株的筛选
2.6.3 高效生物破乳菌的破乳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2.6.4 影响生物破乳菌破乳性能的因素探究
2.6.5 生物破乳菌株S6-4的16SrRNA菌株鉴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化微球制备条件的优化
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
3.2.2 聚乙烯醇微球的制备
3.2.3 改进后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复合微球的制备
3.2.4 微球性能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海藻酸钠固定化微球制备条件的优化
3.3.2 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球制备条件的优化
3.3.3 改进后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复合微球制备条件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破乳菌固定化微球破乳性能探究
4.1 生物破乳菌的活化
4.2 实验方法
4.2.1 海藻酸钠固定化微球破乳性能的优化
4.2.2 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球破乳性能的优化
4.2.3 改进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复合固定化微球破乳性能的优化
4.2.4 包埋高效生物破乳菌前后固定化微球的扫描电镜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海藻酸钠固定化微球最佳破乳条件的确定
4.3.2 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球最佳破乳条件的确定
4.3.3 改进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复合微球最佳破乳条件的确定
4.3.4 固定化破乳剂产生菌与游离的破乳剂产生菌破乳性能比较
4.3.5 包埋高效生物破乳菌前后固定化微球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4.3.6 生物破乳菌S6-4最佳固定化方案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185770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
1.1.2 原油乳状液的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乳状液破乳方法
1.2.2 化学破乳法及其缺陷
1.2.3 生物破乳法及其优势
1.2.4 破乳菌株的研究进展
1.2.5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及其优势
1.2.6 微生物固定化制备方法
1.2.7 微生物固定化载体
1.2.8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2.9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富集、分离与纯化
2.1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 主要试剂与药品
2.3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菌种来源
2.4 培养基
2.4.1 富集培养基
2.4.2 筛选培养基
2.4.3 血平板培养基
2.5 实验方法
2.5.1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富集培养与分离纯化
2.5.2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筛选
2.5.3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破乳性能评价
2.5.4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16SrRNA菌株鉴定
2.5.5 影响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破乳性能的因素探究
2.6 结果与分析
2.6.1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株的富集与分离纯化
2.6.2 生物破乳菌产生菌株的筛选
2.6.3 高效生物破乳菌的破乳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2.6.4 影响生物破乳菌破乳性能的因素探究
2.6.5 生物破乳菌株S6-4的16SrRNA菌株鉴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化微球制备条件的优化
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
3.2.2 聚乙烯醇微球的制备
3.2.3 改进后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复合微球的制备
3.2.4 微球性能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海藻酸钠固定化微球制备条件的优化
3.3.2 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球制备条件的优化
3.3.3 改进后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复合微球制备条件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破乳菌固定化微球破乳性能探究
4.1 生物破乳菌的活化
4.2 实验方法
4.2.1 海藻酸钠固定化微球破乳性能的优化
4.2.2 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球破乳性能的优化
4.2.3 改进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复合固定化微球破乳性能的优化
4.2.4 包埋高效生物破乳菌前后固定化微球的扫描电镜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海藻酸钠固定化微球最佳破乳条件的确定
4.3.2 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球最佳破乳条件的确定
4.3.3 改进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复合微球最佳破乳条件的确定
4.3.4 固定化破乳剂产生菌与游离的破乳剂产生菌破乳性能比较
4.3.5 包埋高效生物破乳菌前后固定化微球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4.3.6 生物破乳菌S6-4最佳固定化方案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185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85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