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2-16-8井区精细油藏描述及开发井位部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5 07:11
				
				
				
				
				本文关键词:齐2-16-8井区精细油藏描述及开发井位部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齐2-16-8井区 杜家台油层 精细油藏描述 井位部署
【摘要】:历经了数年开发的油田,其稳定增产的走势渐渐消失,即将沦入含水量激增的状态。尤其是针对齐2-16-8井区近四十年的开发勘探,导致现在的处境越发严重。为了弥补量的削减,最主要的就是要进行产能建设,但建产区域的地理条件存在着诸多困难,不容乐观。齐2-16-8井区属于中低渗油藏,含油面积有5.73Km2,石油地质储量为465.94×104t,现今的采出程度达到16.18%,相对较低。我们对油藏进行精细剖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提高区块的利用效果,增加最后的采收率,从而更深层次地挖掘出油藏潜力。而要进行更细致的地质体探究,就要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首先找出区块断层的准确地理位置和它的小层微构造,然后重新复算记录下的小层沉积微相展布图中的区块地质储量,其次对区块产能以及地震振幅属性的转换关系进行定性的解析并设立产能预测图版,当油藏地质特征已经建好后,将收集到老井的产出动态数据和新井含油饱和度的调整、高压物性及岩心实验的信息资料,通过作图法、统计法及数值模拟法相结合,对齐2-16-8井区杜家台油层天然能量开发和注清水试验两个阶段的产出特征、油藏变化规律进行了解析,同时对剩余油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经过上述方法得出的结论是:预测齐2-16-8井区齐古二十块、齐2-16-09块产能高,并且其剩余油富集,井位部署在这里是可以进行的。通过以上的研究,对齐2-16-8井区杜家台油层采取了设计进一步优化,设置新井三口,从而完善区块的开发利用局面。
【关键词】:齐2-16-8井区 杜家台油层 精细油藏描述 井位部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前言9-14
 - 第一章 概况14-18
 - 1.1 工区位置14
 - 1.2 勘探开发简况14-15
 - 1.3 完成工作15-16
 - 1.4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16-18
 - 第二章 地质特征18-64
 - 2.1 地层对比及划分18-26
 - 2.1.1 对比原则18-19
 - 2.1.2 地层对比方法19-20
 - 2.1.3 对比依据20-21
 - 2.1.4 分划层组21-22
 - 2.1.5 地层分布特征22-26
 - 2.2 构造特征26-33
 - 2.2.1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26-29
 - 2.2.2 断裂系统与特征表象29-31
 - 2.2.3 构造形态及断块划分31-32
 - 2.2.4 微构造特征32-33
 - 2.3 储层沉积特征33-39
 - 2.3.1 沉积相标志33-36
 - 2.3.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36-38
 - 2.3.3 沉积微相空间展布特征38-39
 - 2.4 储层特征研究39-51
 - 2.4.1 储层岩石学特征39-42
 - 2.4.2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42-46
 - 2.4.3 砂体分布规律46-48
 - 2.4.4 储层物性48-49
 - 2.4.5 储层的非均质性49-51
 - 2.5 油层分布规律51-53
 - 2.5.1 纵向上分布规律51-52
 - 2.5.2 平面分布规律52-53
 - 2.5.3 微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53
 - 2.5.4 沉积相对油层的控制作用53
 - 2.5.5 油藏类型53
 - 2.6 流体性质53-54
 - 2.6.1 原油性质53-54
 - 2.6.2 地层水性质54
 - 2.7 储量计算54-56
 - 2.7.1 含油面积55
 - 2.7.2 计算方法55
 - 2.7.3 计算结果55-56
 - 2.8 三维储层建模56-64
 - 2.8.1 研究思路和方法56-57
 - 2.8.2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57-64
 - 第三章 开发历程及开采特点分析64-69
 - 3.1 开采现状64-65
 - 3.2 开采特点65-67
 - 3.3 天然能量分析67-69
 - 3.3.1 天然能量分类标准67-68
 - 3.3.2 弹性能量采收率:1.56%68
 - 3.3.3 溶解气驱采收率:15.82%68-69
 - 第四章 开发效果评价69-74
 - 4.1 开发效果分类69-70
 - 4.2 地层压力评价70-71
 - 4.3 调整井及措施效果评价71-72
 - 4.3.1 调整井效果评价71-72
 - 4.3.2 措施井效果评价72
 - 4.4 水驱采收率预测72-74
 - 4.4.1 经验公式法72-73
 - 4.4.2 童氏曲线法73
 - 4.4.3 水驱采收率的确定73-74
 - 第五章 注水开发的影响因素74-77
 - 5.1 储层连通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74
 - 5.2 储层敏感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74-75
 - 5.3 储层孔隙结构对注水开发的影响75-76
 - 5.4 注水水质对注水开发的影响76-77
 -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77-80
 - 6.1 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50.3%77
 - 6.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77-79
 - 6.2.1 应用动态分析法研究各小层水淹状况77-78
 - 6.2.2 剩余油分布规律78-79
 - 6.3 存在的开发问题79
 - 6.4 潜力分析79-80
 - 6.4.1 平面潜力79
 - 6.4.2 纵向潜力79-80
 - 第七章 开发调整80-89
 - 7.1 调整原则80
 - 7.2 合理开发的必要性80
 - 7.3 合理开发层系的调整80-81
 - 7.3.1 合理开发层系划分原则80
 - 7.3.2 层系调整结果80-81
 - 7.4 合理井网井距的确定81-84
 - 7.5 注水可行性分析84-86
 - 7.5.1 注水采油可行性调研84
 - 7.5.2 油藏地质条件综合评价84-86
 - 7.6 合理注采井数比选择86-89
 - 7.6.1 合理注采井数比的确定86-88
 - 7.6.2 注采平衡法确定注采井网88-89
 - 第八章 井位部署89-91
 - 8.1 部署目的89
 - 8.2 部署原则89
 - 8.3 部署依据89
 - 8.4 部署结果89
 - 8.5 指标预测89-91
 - 结论91-92
 - 参考文献92-95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95-96
 - 致谢96-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霞;申龙斌;孙旭东;梁党卫;;信息技术在石油勘探井位部署中的应用[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刘淑云;;基于测井资料的区块井位部署可行性研究[J];国外测井技术;2008年04期
 3 段文q,
					
本文编号:520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5209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