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壁面旋流分离器流固耦合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振动壁面旋流分离器流固耦合特性研究
【摘要】:旋流分离器在油田应用过程中,通常将多根旋流器单体并联在一个容器中共同工作,流体在罐腔内进入旋流器内部的过程中,在旋流器的变径圆管外壁面形成绕流,使旋流分离器产生周期性振动,这必将影响旋流器内部流场和结构运动特性。本文结合旋流分离器的工作特征,流体域:基于混合两相流模型,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对控制方程进行封闭,建立流体域控制方程,并使用有限体积法对控制方程实现离散化,基于实际情况定义流体域各项边界;固体域:建立旋流分离器结构动力学方程,采用Newmark方程进行动力学方程的时间积分,结合双向耦合方法建立耦合界面物理量传递方程,实现了旋流分离器双向耦合计算模型的建立。采用所建立的流固耦合模型,对旋流分离器在非耦合和振动耦合、不同激振力及不同入口流量等条件下的流场和结构动力特性数值模拟。对流体域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不同参数变化对轴向速度、切向速度、径向速度、压力场、分离效率等流场结构的变化规律。开展了旋流分离器的模态分析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流量下的结构频率和振型,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周期激振作用下,不同入口速度条件旋流分离器结构的振动实验测试,得到了两种入口速度下的加速度峰值。对固体域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结构耦合界面上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变量的时程响应曲线,将模拟得到的加速度时程响应值与实测值相对比,发现模拟结果能较为真实地反应结构实际加速度情况。通过对不同入口速度下结构变形云图以及界面应力分布云图的结果,得到了结构变形最大值以及耦合界面的等效应力分布。本文的研究,可为旋流分离器在振动条件下的应用,运行参数确定和旋流器分离技术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流固耦合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旋流器 流固耦合 两相流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93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创新点摘要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课题来源10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3.1 旋流分离器内部流场模拟研究现状10-12
- 1.3.2 国内外流固耦合的研究现状及进展12-14
- 1.4 本文工作14-15
- 第2章 振动壁面旋流分离器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方法15-26
- 2.1 力学模型建立15
- 2.2 流体域液-液两相流数值计算方法15-22
- 2.2.1 两相流模型15-17
- 2.2.2 基于ASM模型的流体域控制方程17-20
- 2.2.3 旋流分离器流体域网格划分20
- 2.2.4 边界条件设定20-21
- 2.2.5 数值求解策略21-22
- 2.3 固体域数值计算方法22-23
- 2.3.1 旋流分离器结构的有限单元法22
- 2.3.2 旋流分离器结构的动力学方程22-23
- 2.3.3 结构响应的动力学分析方法23
- 2.4 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方法23-25
- 2.4.1 界面方程23-24
- 2.4.2 双向耦合迭代方法24-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旋流分离器激振力的计算26-31
- 3.1 圆柱绕流的计算方法确定26-27
- 3.2 圆柱绕流的计算分析27-30
- 3.2.1 大涡模拟控制方程27-28
- 3.2.2 网格划分及数值方法28
- 3.2.3 计算结果分析28-30
- 3.3 本章小结30-31
- 第4章 振动壁面旋流分离器两相耦合流场分析31-50
- 4.1 基本参数31-32
- 4.1.1 模型结构参数31-32
- 4.1.2 激振力设定32
- 4.2 耦合作用下流场分析32-47
- 4.2.1 速度场分布特性32-45
- 4.2.2 压力场分布特性45-46
- 4.2.3 湍动能强度对比46-47
- 4.3 分离效率分析47-48
- 4.4 小结48-50
- 第5章 振动壁面旋流分离器结构动力学特性分析50-62
- 5.1 流固耦合作用下的模态分析方法50
- 5.2 旋流分离器的模态试验50-53
- 5.2.1 试验工装51-52
- 5.2.2 试验方案52
- 5.2.3 实测振型结果52-53
- 5.3 模态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53-54
- 5.3.1 模态分析模拟结果53
- 5.3.2 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分析53-54
- 5.4 振动条件下旋流分离器结构试验54-55
- 5.4.1 试验方法54
- 5.4.2 试验结果54-55
- 5.5 结构耦合界面的时程响应数值模拟分析55-61
- 5.5.1 速度时程响应55-56
- 5.5.2 加速度时程响应56-59
- 5.5.3 位移时程响应分析59-60
- 5.5.4 结构变形分析60
- 5.5.5 界面应力分布60-61
- 5.6 小结61-62
- 结论62-63
- 发表文章目录63-64
- 参考文献64-68
- 致谢68-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少行;液固旋流分离器的设计与选用[J];氯碱工业;2001年11期
2 蒋建忠;旋流分离器多功能化研究进展[J];流体机械;2004年11期
3 贺会群;杨振会;吴刚;牛贵峰;艾志久;肖莉;;油水旋流分离器流场模拟分析与研究[J];石油机械;2005年12期
4 郑华辉;;旋流分离器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8年12期
5 康勇;;油-水旋流分离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效果分析[J];化工进展;2009年03期
6 姜东方;刘德俊;邓宗竹;胡宗柳;李明德;;油水旋流分离器研究方法分析[J];当代化工;2011年05期
7 黄俊龙;谢朝新;周宁玉;刘洪涛;艾毅宁;;固-液旋流分离器结构优化模拟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刘振东;陈文武;王振兴;毕荣山;李玉刚;郑世清;;新型气液旋流分离器的模拟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年01期
9 漆磊;宛西原;;新型导流式旋流分离器的数学模型及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3年04期
10 卓震;液固旋流分离器的设计[J];化工设备设计;198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邢军;王景昌;孙永正;詹世平;陈理;黄慧;徐继润;孙景全;周义;董子旭;康荣玉;;几种气液旋流分离器的流场分析[A];全国首届旋流器分离理论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孙永正;王景昌;邢军;詹世平;陈理;黄慧;徐继润;孙景全;周义;董子旭;康荣玉;;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实验研究[A];全国首届旋流器分离理论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振波;金有海;;轴流式旋流除油器性能试验及工业应用[A];第二届旋流分离理论与应用研讨会暨旋流器选择与应用学习班论文集[C];2006年
4 邹磊;彭炯;陈晋南;;一种新型旋流分离器分离效率的数值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5 黄伟安;王小文;米建春;王汉封;;基于旋流分离器的柴油机排气微粒净化技术的初步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磊;;基于Fluent的旋流分离器内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A];面向航空试验测试技术——2013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史仕荧;吴应湘;郑之初;;柱形旋流分离器内溢流管结构优化分析[A];2009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艳;绕轴旋转旋流分离器内液-液两相流动特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2 于长录;试油测试用新型气液两相分离器研究与安全性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兴亮;旋流分离器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孙赫蔓;基于多结构因素的气液旋流分离器优化[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3 孙护义;旋流分离器壁面磨损的分析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4 付伟;采出液含砂对井下油水旋流分离器的影响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5 张佳良;振动壁面旋流分离器流固耦合特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6 魏江东;超音速旋流分离器结构设计与流场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7 胡艳梅;超音速旋流分离器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杨蕊;气—液旋流分离器流场特性及实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9 尤佳丽;内锥式柱状气液旋流分离器结构设计及优化[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10 周杰联;径向喷射规整旋流分离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27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2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