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低渗透碳酸盐岩稠油油藏热复合化学方法提高采收率实验

发布时间:2017-09-29 04:00

  本文关键词:低渗透碳酸盐岩稠油油藏热复合化学方法提高采收率实验


  更多相关文章: 低渗透 碳酸盐岩 稠油 润湿性 薄膜扩展剂 热复合化学方法


【摘要】:针对叙利亚O油田低渗透碳酸盐岩稠油油藏热采过程中存在的"注不进、难采出"的技术难题,利用O油田岩心分别开展自吸实验和驱替实验,研究50和150℃下地层水、薄膜扩展剂溶液的渗吸规律及其驱替效果。自吸实验结果表明:原始条件下(地层水渗吸),O油田碳酸盐岩岩心呈明显的亲油或弱亲油的润湿特征;而薄膜扩展剂溶液渗吸后,岩石润湿性向亲水或弱亲水转变,实现了润湿反转。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对比150℃下注蒸汽,伴蒸汽注入耐高温薄膜扩展剂可明显降低注汽压力,约为2 MPa;驱替效率提高约10%。岩石润湿性反转后,毛管压力变为水驱油的动力,水易渗吸入岩石孔隙内,从而解决"注不进"的难题;而高温降低原油粘度可提高原油渗流能力,从而解决"难采出"的技术难题。因此,伴蒸汽注耐高温薄膜扩展剂的热复合化学方法是针对叙利亚O油田及类似低渗透碳酸盐岩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低渗透 碳酸盐岩 稠油 润湿性 薄膜扩展剂 热复合化学方法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开发关键技术”(2011ZX05031-002)
【分类号】:TE345
【正文快照】: 叙利亚O油田储层渗透率为6.3×10-3~159.1×原油粘度为2 000 m Pa·s,实验用水为氯化钾溶液,10-3μm2,埋深为1 400~1 700 m,地层原油粘度为其质量浓度为6 000 mg/L。薄膜扩展剂溶液主要成200~10 000 m Pa·s,天然能量开发采收率低,仅为分为石油磺酸盐,溶液质量分数为0.5%,呈棕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孙东;王宏斌;;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2 何金先;张晓丽;王兆夺;段毅;;铜仁地区陡山沱期盖帽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质找矿论丛;2013年03期

3 李康中;华北碳酸盐岩油田采油工艺技术综述[J];石油钻采工艺;1980年01期

4 游静裕;;关于华北碳酸盐岩油田的钻井技术问题[J];石油钻采工艺;1980年06期

5 柏松章;碳酸盐岩油田开发中的能量接替[J];石油钻采工艺;1982年01期

6 秦荣章;;碳酸盐岩油田堵水工艺——美国堵水工艺的几个问题[J];石油钻采工艺;1983年05期

7 史超,肖楚琳,巢荷英,庄玉人;碳酸盐岩微量有机抽提物中痕量金属元素分析技术[J];石油实验地质;1988年03期

8 赵天财;;新型碳酸盐岩取芯液[J];钻采工艺;1991年01期

9 徐荣;任皓;;碳酸盐岩酸化中使用泡沫的效果[J];钻采工艺;1992年04期

10 张宏祥;;一种用于孔洞性碳酸盐岩的新型取心液[J];钻采工艺;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东;陈多福;苏正;刘芊;;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微生物作用及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吕修祥;金之钧;;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规律[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3 刘宝明;金庆焕;夏斌;;南中国海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含油气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4 郭宏伟;张研;宋建勇;李劲松;贾志坤;;基于有限元法的碳酸盐岩强散射介质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黄捍东;罗群;林娟华;刘洪昌;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撼霆;吴时国;;东沙海区深水碳酸盐岩的发育与地震识别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广旭;吴时国;;南海北部碳酸盐岩地球物理特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志芳;曹宏;姚逢昌;张研;;致密碳酸盐岩气藏地震定量描述[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张达;印兴耀;张广智;;碳酸盐岩地区的EI反演和弹性参数提取方法与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袁明前;汪绍卫;;鄂西渝东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测井综合评价[A];湖北省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秦丽娟 唐铭;科技“慧眼”洞悉碳酸盐岩[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特约记者 高向东 付帅帅;成功破解碳酸盐岩“早衰”[N];中国石油报;2010年

3 记者 李东 苏华;塔里木成功破解碳酸盐岩“肠梗阻”[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吴莉;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产量逾千万吨[N];中国能源报;2014年

5 记者 李东 高向东;塔里木建成首个百万吨产能碳酸盐岩油田[N];中国石油报;2013年

6 通讯员 赵贝 陈利新;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攻坚战展开[N];中国石油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高照;跨越式突破从哪里来[N];中国石油报;2014年

8 魏艳;技术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矿业报;2011年

9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裴新强;塔里木油田创先争优 党员攻坚成主力[N];中国石油报;2011年

10 杜治利;我国西部碳酸盐岩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丰硕[N];中国能源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伶;滨里海盆地东缘复杂碳酸盐岩微裂缝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赵彦彦;皖南新元古界蓝田组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邓兴梁;塔里木盆地塔中油气田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何健;碳酸盐岩气藏损害描述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5 司马立强;碳酸盐岩缝—洞性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5年

6 王京;碳酸盐岩裂缝型油藏多元信息综合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7 周刚;塔南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初广震;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微相与成岩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高晓鹏;沾车地区沙四上亚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叶勇;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及在塔河油田南部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涛;TL15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技术政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贾志鑫;湖北宜昌九龙湾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岩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韩霄;邵家洼陷沙四段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郄莹;碳酸盐岩内断裂带结构及与油气成藏[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5 李杨;碳酸盐岩岩石物理与油气储层识别[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郭艳东;碳酸盐岩超高压气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彭鑫;碳酸盐岩岩石物理研究及其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宋立才;沾车地区沙四上亚段湖相碳酸盐岩测井二次解释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郑丽;南海北部九龙甲烷礁冷泉自生碳酸盐岩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汲广胜;碳酸盐岩介质微观渗流理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本文编号:939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39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a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