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洛渡高拱坝运行初期应力应变监测资料分析
本文选题:应力 + 应变 ; 参考:《水力发电》2017年07期
【摘要】:通过分析溪洛渡高拱坝运行初期无应力计和应变计组监测基本情况,建立了坝体混凝土应力应变监测资料分析流程,构建了溪洛渡水电站高拱坝应力应变监测资料分析模块,对坝体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和应力状态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溪洛渡高拱坝大部分无应力计为收缩型,拱坝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随龄期变化稳定;坝体强约束区和典型坝段总体呈受压状态,局部存在少量拉应力,影响范围和计算值均较小。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onitoring conditions of non-stress gauge and strain gauge group in the early stage of operation of Xiluodu high arch dam, the flow chart of monitoring data of stress and strain of concret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odule of monitoring data of stress and strain of high arch dam of Xiluodu Hydropower Station is constructed. The in-situ volume deformation and stress state of dam concrete are calculate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non-stress meters of Xiluodu high arch dam are of shrinkage type, and the in-situ volume deformation of concrete in the arch dam changes steadily with the age, and the strong confined zone and typical dam section of the dam body are in a general state of compression, and there are a few tensile stresses in the local area. The influence range and the calculated value are small.
【作者单位】: 长江科学院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研究所;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9018)
【分类号】:TV69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在铁;任青文;;高拱坝安全分析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2 陈在铁;;高拱坝安全评价方法比较[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年03期
3 唐纯喜;陈进;黄薇;程卫帅;;高拱坝结构安全的风险源集及主要失效路径研究[J];水力发电;2010年11期
4 杨忠兴;;高拱坝关键施工技术[J];四川水力发电;2012年02期
5 黄涛;高拱坝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J];水力发电;1981年02期
6 魏文凯;高拱坝技术的新进展[J];云南水力发电;2000年04期
7 安刚,杨令强;高拱坝泄洪振动水弹性模拟的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1年09期
8 邹丽春,侯顺载,杨宜文;高拱坝地震应力控制标准和抗震工程措施研究[J];水力发电;2001年08期
9 柴军瑞,刘浩吾;高拱坝研究新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年06期
10 周维垣,陈兴华,杨若琼,沈大利,赵吉东;高拱坝整体稳定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昱州;徐卫亚;王如宾;石崇;杨圣奇;;高拱坝动力时程分析及安全评价[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2 李毅佳;马斌;;高拱坝地震响应的行波效应分析[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3 龙渝川;许绍乾;高雪超;;高拱坝梁向配筋抗震措施效果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4 陈在铁;;基于风险的混凝土高拱坝失效模型研究[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5 余岭;吴杰芳;;高拱坝泄洪诱发坝体振动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6年
6 郑璀莹;张国新;;自重施加和蓄水方式对高拱坝应力计算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陈在铁;;高拱坝抗震研究急待解决的问题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陈厚群;马怀发;吴胜兴;丁卫华;;高拱坝混凝土地震抗力机理探索[A];2005全国结构动力学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9 李同春;王仁坤;游启升;周秋景;;高拱坝安全度评价方法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王仁坤;;溪洛渡等特高拱坝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一)[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胡学萃;世界第一高拱坝的崛起[N];中国能源报;2013年
2 丁雅文;世界第一高拱坝左岸混凝土浇筑冲刺坝顶[N];中国建材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胡敏;世界第一高拱坝是这样建设的[N];四川日报;2009年
4 记者 范建;大坝抗震安全设计获新突破[N];科技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严镇威;水电十四局4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N];云南日报;2010年
6 彭程;“十一五”我国坝工和水电机组技术发展展望[N];中国水利报;2007年
7 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结构工程技术成果丰硕 (下)[N];中国水利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友明 杨艳;305米:世界第一高拱坝开始浇筑[N];凉山日报(汉);2009年
,本文编号:1798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798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