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洪、枯水位变化特征
【图文】:
韩剑桥等: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洪、枯水位变化特征1219图1三峡水库下游河段概略图Fig.1ThedownstreamreachoftheThreeGorgesReservoir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数据来源收集了宜昌、枝城、沙市、螺山、汉口站的水位、流量资料,时段为1955-2012年,跨度为58a.其中沙市站1991年建站,之前仅测验水位,下游65km处设有新厂站,两站之间无分汇流,因此1991年之前沙市站流量资料直接引用新厂站实测数据补齐.监利站受洞庭湖出流随机成分的影响,水位-流量关系散乱[17],本文暂不涉及其水位变化.数据来自于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高程基准均为黄海高程.2.2研究方法2.2.1水位趋势性调整判别指标的选取对水位趋势性的判别,一般是从水位时间序列中提取趋势成分进行研究,但蓄水后周期成分与趋势成分可能相互掺杂,在2003年至今短时间尺度上难以分离.由于趋势成分可以看作是周期长度比实测序列长得多的长周期成分,如存在趋势性变化,掺杂趋势成分的时间序列周期时间必然延长[21],,因此本文采用比较三峡工程影响前后水位变化周期特征的方法,以此判断蓄水后水位是否发生趋势性调整.其具体过程是基于反证法的思路:首先从水位数据中识别出历史水位波动特征,包括周期、振幅等;其次,假设三峡水库蓄水对长江中游水位无趋势性影响,即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中游水位一直处于同种变化状态,由此得到最近一个周期的变化特征;最后,将最近一个变化周期与历史周期的特征值进行比较,若二者差异巨大,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即水库蓄水前水位变化的历史规律已被打破.其判别指标如下:SP>SN水位发生趋势性变化SP≤SN水位未发生趋势性变化{(1)式中,SP为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水位周期,SN为三峡水库蓄水前的水位周期.从三?
韩剑桥等: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洪、枯水位变化特征1221图2长江中游各水文站水位残差的时间序列Fig.2TimeseriesofstageresidualsatthemaingaugingstationsalongthemiddleYangtzeRiver后,上游宜昌、枝城、沙市水文站枯水位波动中心线分别下降0.44、0.29和1.00m,洪水降幅小于枯水降幅;葛洲坝蓄水后,宜昌水文站枯水位、洪水位波动中心线分别下降0.94和0.42m,沙市水文站枯水位波动中心线继续下降了1.53m,洪水位由于1996-1998年的特高水位而抬高0.27m,这些变化特点与荆江裁弯、葛洲坝水库蓄水后水位变化的已有研究成果[23]在趋势上基本一致.在去除人类影响分段求距平值后,水位残差的波动相比原始序列更加规则,但受随机因素的干扰,波动幅度及周期特征仍然难以提取.3.3随机成分滤除及水位趋势性的调整判别采用小波分析方法滤除随机成分,水位残差序列的波动特性较为清晰,且不与原始序列失真(图4).统计三峡水库蓄水前的平均水位周期、最大水位周期及蓄水后的水位变化周期(图5),其中枯水位残差蓄水后处于单向下降阶段,洪水位残差处于单向抬升阶段,因此估算得到的蓄水后水位周期是远远偏小的.1)枯水位变化.宜昌、枝城、沙市水文站在蓄水前基本以11a左右作周期波动变化,波峰均在1964、1977、1990、1998年左右出现,仅波幅有所差异,蓄水后水位残差持续降低,周期均已超过20a;螺山、汉口水文站蓄水前以15a左右的周期波动变化,波峰均出现在1968、1982、1998年左右,蓄水后的2003-2012年,水位单向下降,因此各站周期均大于20a,超过蓄水前的最大周期.从残差变幅来看,除了枝城、螺山两站,其他站点在蓄水后的变幅均超过了历史最大变幅.2)洪水位变化.宜昌、枝城、沙市水文站蓄水前以11a左右的周期波动变化,波峰均在1967、1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仁;;三峡水库的泥沙问题[J];水力发电;2009年12期
2 曹慧群;周建军;;挖粗沙减淤在三峡水库中的数值模拟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2年03期
3 胡江;杨胜发;王兴奎;;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以来库区干流泥沙淤积初步分析[J];泥沙研究;2013年01期
4 张俊;闵要武;陈新国;;三峡水库动库容特性分析[J];人民长江;2011年06期
5 郭清;;三峡水库对下游水力学要素的影响[J];东北水利水电;2008年09期
6 王崇浩,韩其为;三峡水库建成后荆南三口洪道及洞庭湖淤积概算[J];水利水电技术;1997年11期
7 周建军;曹慧群;张曼;;三峡水库挖粗沙减淤研究[J];科技导报;2010年09期
8 韩其为;;三峡水库入库泥沙数量已经、并继续大幅度减少——对“关于三峡水库入库泥沙条件的讨论”一文的回应[J];水力发电学报;2006年06期
9 程根伟;陈桂蓉;;试验三峡水库生态调度,促进长江水沙科学管理[J];水利学报;2007年S1期
10 宁磊,仲志余;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对长江中下游水情影响分析[J];人民长江;200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韩其为;;有关三峡水库下游冲刷对长江中游影响的几点看法[A];2007中国科协年会院士专家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2 冉祥滨;姚庆祯;陈洪涛;米铁柱;刘鹏霞;巩瑶;于志刚;;蓄水前后三峡水库营养盐收支计算[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方崇惠;;试分析三峡水库清水下泄对荆江河床侵蚀的方向[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郭生练;徐高洪;张新田;边玮;;长江三峡入库径流泥沙特性变化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冉祥滨;三峡水库营养盐分布特征与滞留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褚忠信;三峡水库一期蓄水对长江泥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3 曹慧群;三峡水库挖粗沙减淤方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芳娇;三峡水库细颗粒泥沙沉降特性及絮凝机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2 陈栋;三峡水库非汛期水动力及水质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57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55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