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基于SLR-ANN的地应力场三维智能反演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2 11:13
【摘要】:基于黄登引水发电系统区域地应力实测结果及建立的三维数值仿真计算模型,揭示了工程所在区域的三维地应力场分布特征,为地下工程的开挖加固设计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资料。分别采用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与考虑地质历史过程的基于逐步回归原理耦合人工神经网络(SLR-ANN)的非线性智能方法获得黄登水电站厂址区域的地应力场,再将地应力的实测值与反演数值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种方法下反演所得引水发电系统区域内三维地应力场均与实测结果相一致,表明3种方法较为真实地模拟了整个地下洞室群区域三维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及特征。但采用SLR-ANN二次智能反演方法进行地应力反演,模拟效果更加接近监测值,且因减少了反演参数的个数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反演效率,可将反演计算结果应用于后续洞室开挖及锚固仿真分析中。
【图文】:

测点分布,埋深,测点,应力


登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其引水发电系统位于枢纽左岸,整个地下洞室群布置密集、纵横交错。岩层横河展布,产状为N10°~20°E,NW∠75°~90°。地下洞室群区域地段岩层主要为T3xd7、T3xd8变质火山角砾岩、变质火山细砾岩夹变质凝灰岩,微风化~新鲜、未卸荷,岩体以微透水为主。3.2地应力测点分布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于左岸PD230勘探平硐(厂房平硐)及下支段布置了4组空间地应力测点,其位置示意见图3,采取三孔交汇孔径法测量得到4个实测点230-1、230-2、230-3及230-4,地下洞室群区域主应力测试结果见表1。图3空间地应力测点位置示意Fig.3Schematicofin-situstressmeasuringpoints表1地应力测试主应力结果Table1Principalstressresultsofin-situstressmeasurement123测点位置编号位置应力值/MPa方位倾角/(°)应力值/MPa方位倾角/(°)应力值/MPa方位倾角/(°)230-1PD230105.0~129.5m6.97S36.4°E39.72.49N35°E21.01.77S76°E-42.9230-2PD230198.7~217.0m11.88S12.6°E34.36.17N58.2°E25.73.28S60.2°E-44.7230-3PD230307.0~324.0m14.63S39.7°E18.25.02N86.3°E-60.71.82N42.6°E22.1230-4PD230下支165左支15m13.25S40.5°E22.77.24S81.5°E-61.04.81N42.1°E17.13.3地应力大小及方向从地应力实测成果可以看出:黄登地下洞室群区域初始地应力水平属中等,主要受到岩体自重与构造运动的双重影响而形成,分布规律总结如下:(1)从实测地应力数值上来看,3个主应力表现出一定的离散性,实测最大主应力1量值均为压应力,其量级为7.0~15.0MPa,随测点水平埋深的增加而增大;2值为2.5~7.5MPa;3值为1.5~5.0MPa;(2)实测地应力水平1方向一致性较好

三维计算模型


反演方法研究2741向为南东(西北)方向,方位角基本上在S15°~40°E;倾向主要表现为顺坡向,倾角则略小于坡角,并随实测点水平埋深的增大而减校4黄登引水发电系统区域三维地应力场反演4.1数值计算模型依据几何仿真、本构仿真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黄登地下洞室群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厂房结构间距和轴线布置方案,构建包括1#~4#4个机组段内的精细化三维数值仿真计算模型,计算模型沿x、y、z轴3个方向的计算范围分别为450.0、478.0、596.0m。如图4所示,单元共计618027个,节点共计104583个。图4三维计算模型Fig.4Three-dimensional(3D)calculationmodel在本次数值反演分析中,选择大型通用ABAQUS软件进行辅助计算,洞室群所在的II、III类围岩及F230-1、F230-10、F230-15、F9、F14、F20共6条主要断层带及III、IV类凝灰岩夹层带均采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进行模拟,且岩土体采用C3D8R实体应力/位移单元,模型底部边界施加法向约束[20],边坡表面为自由表面。根据工程地质勘测资料和岩石力学试验结果,数值计算中各岩性岩体力学参数取其平均值(见表2),其中:E0为岩体弹性模量,为泊松比,f为岩体内摩擦系数,c为黏聚力,,c为岩体抗压强度,t为抗拉强度。表2岩体力学参数Table2Mechanicalparametersofrockmasses岩体类别E0/GPafc/MPac/MPat/MPaII140.251.31.3551.5III120.271.11.1351.2IV80.290.90.8150.3V20.300.50.350.14.2地应力场反演结果分析4.2.1应力回归参数依据左岸PD230勘探平硐及下支段布置的4组空间地应力实测点资料,分别运用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MLR)、人工神经网络(ANN)及基于SLR-ANN的非线性智能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国荣;;云南某水电站地应力场反演及其分布规律研究[J];红水河;2009年05期

2 姚瑞;杨树新;周俊;米琦;;某水电站地应力场数值模拟与工程区稳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2期

3 刘亚群;李海波;裴启涛;于崇;罗超文;杨风威;;深切河谷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4 张乐文;张德永;邱道宏;;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在地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12年03期

5 朱焕春,赵海斌;河谷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1996年05期

6 孙祥,杨子荣,赵忠英;大伙房水库输水隧洞地应力场特征[J];岩土工程技术;2005年05期

7 屈儒;方海艳;徐建闽;;引黄入晋工程深部地应力场及其影响[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2年05期

8 马启超,薛玺成,郭怀志;对岩体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J];水利水电技术;1985年07期

9 袁风波;刘建;李蒲健;乔丽苹;李鹏;;拉西瓦工程河谷区高地应力场反演与形成机理[J];岩土力学;2007年04期

10 张欣;李术才;李树忱;;考虑天然渗流场影响的地应力场反演回归分析及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马启超;王大年;;鲁布革水电站厂区区域地应力场有关的若干力学问题[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2 张欣;李术才;;考虑天然渗流场影响的地应力场反演回归分析及应用[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刘允芳;龚壁新;钟作武;肖本职;;三峡水利枢纽船闸区地应力场初步探讨[A];地应立场测试及其应用论文集[C];1991年

4 白俊光;李蒲健;;拉西瓦水电站坝址区高地应力场三维数值反演分析[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5 冯紫良;程鸿鑫;;小湾水电站枢纽区域地应力场三向回归分析[A];地应立场测试及其应用论文集[C];1991年

6 孙万和;吴占寿;;高坝洲坝区古地应力场的估算及层间剪切带形成的机理[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7 孟国涛;徐卫亚;石安池;;基于3DEC的河谷地应力场模拟[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孙宗远;陶有志;;二滩水电站地应力场研究与应用[A];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首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9 刘世明;杨兆文;;天荒坪地应力场回归分析[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瑶;深切河谷地区的地应力场研究和高边坡稳定性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静;锦屏水电站地应力场回归分析与坝肩槽开挖高边坡稳定性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四川大学;2003年

2 刘英;亚碧罗水电站坝址区地应力场反演与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李攀峰;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地应力场及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4 孙祥;大伙房水库输水隧洞地应力场特征分析及围岩稳定性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59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559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e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