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流量条件下弯曲河流颈口裁弯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5 15:58
颈口裁弯是弯曲河流演变过程的突变现象,其过程和机制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采用室内水槽实验概化模型法,研究恒定流量和变化流量条件下裁弯前颈口缩窄过程、新河道形成及裁弯条件。结果表明,无论流量变化与否,颈口上、下游河岸的侵蚀是触发裁弯的主要因素。弯曲河流的模型河道的弯曲系数为6~7,颈口段宽度与河段河宽比值约0.43,河槽物质为非黏性沙,在单宽流量为0.0039~0.0069 m2/s,纵比降为1‰的条件下,经历足够长时间的河岸侵蚀后可发生颈口裁弯现象。裁弯即将发生时,连续河湾弯曲系数有所增加,河道的平面形态向下游发生旋转。颈口裁弯后,新河道形成经历以纵向冲刷为主、以横向展宽为主和缓慢发展三个阶段。
【文章来源】:水力发电学报. 2020,39(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弯道颈口河段的初始河道平面形态Fig.2Overviewofinitialchannelaroundthebendneck(b)弯道颈口段(c)新河道宽度示意
实验水槽系统和泥沙级配Fig.1Experimentalflumeandsedimentgrading(d)泥沙级配
第2和第3组流量变化过程Fig.3VariabledischargesinRUN2andRUN3(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弯曲河流裁弯过程与机理综述[J]. 李志威,石彗岑,李贝贝,田世民. 泥沙研究. 2020(02)
[2]基于河流阻力能耗的河型判别方法[J]. 杨树青,白玉川,徐海珏. 水力发电学报. 2019(08)
[3]不同河岸植被种植密度情况下河流演化试验分析[J]. 白玉川,杨树青,徐海珏. 水力发电学报. 2018(11)
[4]弯曲河流塑造实验与维持条件综述[J]. 李志威,吴新宇,胡旭跃. 泥沙研究. 2018(02)
[5]弯曲河流颈口裁弯模式与机理[J]. 李志威,王兆印,徐梦珍,余国安.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6]弯曲河流斜槽裁弯模式与发育过程[J]. 李志威,王兆印,赵娜,余国安. 水科学进展. 2013(02)
[7]兴建三门峡水库后渭河下游河道自然裁弯的研究[J]. 庞炳东. 泥沙研究. 1986(04)
本文编号:3084435
【文章来源】:水力发电学报. 2020,39(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弯道颈口河段的初始河道平面形态Fig.2Overviewofinitialchannelaroundthebendneck(b)弯道颈口段(c)新河道宽度示意
实验水槽系统和泥沙级配Fig.1Experimentalflumeandsedimentgrading(d)泥沙级配
第2和第3组流量变化过程Fig.3VariabledischargesinRUN2andRUN3(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弯曲河流裁弯过程与机理综述[J]. 李志威,石彗岑,李贝贝,田世民. 泥沙研究. 2020(02)
[2]基于河流阻力能耗的河型判别方法[J]. 杨树青,白玉川,徐海珏. 水力发电学报. 2019(08)
[3]不同河岸植被种植密度情况下河流演化试验分析[J]. 白玉川,杨树青,徐海珏. 水力发电学报. 2018(11)
[4]弯曲河流塑造实验与维持条件综述[J]. 李志威,吴新宇,胡旭跃. 泥沙研究. 2018(02)
[5]弯曲河流颈口裁弯模式与机理[J]. 李志威,王兆印,徐梦珍,余国安.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6]弯曲河流斜槽裁弯模式与发育过程[J]. 李志威,王兆印,赵娜,余国安. 水科学进展. 2013(02)
[7]兴建三门峡水库后渭河下游河道自然裁弯的研究[J]. 庞炳东. 泥沙研究. 1986(04)
本文编号:3084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08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