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弯曲型河段河床调整规律

发布时间:2021-10-31 18:27
  三峡水库运用后,坝下游水沙过程发生了较大调整,对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弯曲型河段河床冲淤演变造成较大影响,从而对本河段河势稳定、防洪、航运等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根据最新实测资料分析水沙条件变化及其对本河段河床调整规律的影响。研究成果显示:三峡水库运用后,水流含沙量大幅减小,且水库调蓄导致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在枯水期径流量明显增加,使弯道主流长期偏向于凸岸,引起凸岸边滩大幅冲刷,这是近期该河段发生"撇弯切滩"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三峡上游干支流水库群陆续建成运用,坝下游河道将会长期遭受清水冲刷,河床仍将呈单向冲刷下切的趋势,弯顶段主流平面摆动仍将较大,弯道顶冲点也将相应下移,导致主流贴岸距离进一步下延,引起河道岸线的崩退,未来一段时期内典型弯曲型河道的局部河势变化仍将明显。 

【文章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2020,18(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弯曲型河段河床调整规律


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河势变化

输沙量,月份,三峡工程,监利


图3(b)显示,与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前相比:在枯水期月均输沙量分配均有所增大,其中以4月份增幅最大,由蓄水前的1.6%增大至蓄水后的2.6%;消落期5月份月均输沙量分配有所增大,而6月份月均输沙量分配明显减小;汛期7月份月均输沙量分配有所减小,而8月份月均输沙量分配略有增大,可能与蓄水以来三峡及上游干支流梯级水库群汛期调度等因素有关;蓄水期,除10月份月均输沙量分配有所减小外,其他2个月份则以增大为主。2 河床演变分析

过程图,输沙量,监利,径流


选取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上游约40km处监利水文站的实测水沙数据,分析三峡工程运用前、后本河段的水沙变化。图2显示:在1967-1989年,受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比减少的影响,进入本河段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均呈递增趋势;1990年以来该站年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趋势;在1990-2002年该站年输沙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进入本河段含沙量进一步大幅度减少,其中2003-2016年比1990-2002年年均输沙量减少了77.6%。由图3得知,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监利站径流量、输沙量在年内的分配变化规律,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受水库的调节作用,尽管总下泄水量与天然来水量基本一致,但下游河道径流年内分配与天然情况有一定的差别。分析三峡工程蓄水前后枯水期(12-次年4月)、消落期(5-6月)、汛期(7-8月)和蓄水期(9-11月)共4个不同阶段月均流量与输沙量在年内的分配变化,图3(a)显示,与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前相比:受三峡水库补水作用,在枯水期月均径流量分配均有所增大,其中以2月份增幅最大,由蓄水前的2.9%增大至蓄水后的4.2%;受三峡水库腾空库容的影响,消落期5月份月均径流量分配明显增大,6月份月均径流量分配则不明显;汛期月均径流量有所减小,可能与蓄水以来三峡及上游干支流梯级水库群汛期调度等因素有关;蓄水期,受三峡水库蓄水的影响,各月月均径流量分配均有所减小,其中以10月份减幅最大,由蓄水前的10.5%减小至蓄水后的8.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冲刷条件下熊城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及趋势[J]. 赵占超,姚仕明,唐峰,渠庚,庄灵光.  水运工程. 2019(08)
[2]荆江近岸河床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响应探讨[J]. 彭玉明,夏军强,彭佳,沈健.  水文. 2018(05)
[3]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规律及冲淤预测[J]. 姚仕明,卢金友.  人民长江. 2013(23)
[4]长江荆江河段七弓岭弯道主流撇弯原因初探[J]. 李宁波,曾勇,吴忠明.  人民长江. 2013(01)
[5]近50年洞庭湖水位总体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 史璇,肖伟华,王勇,王旭.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2(05)
[6]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枯水位变化及成因[J]. 韩剑桥,孙昭华,李义天,唐金武.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1(06)
[7]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演变分析与治理思路探讨[J]. 卢金友,渠庚,李发政,唐峰,朱勇辉.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1(11)
[8]长江荆江河段弯道凸岸边滩非典型冲刷研究[J]. 何广水,姚仕明,金中武.  人民长江. 2011(17)
[9]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长江中游河道演变初步研究[J]. 许全喜,袁晶,伍文俊,肖宜.  泥沙研究. 2011(02)
[10]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荆江河段河岸稳定性初步研究[J]. 姚仕明,何广水,卢金友.  泥沙研究. 2009(06)



本文编号:3468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468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6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