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道平衡输沙的沙量阈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1 12:04
考虑黄河未来可能的水资源条件,以及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多目标对水量年内过程分布需求,根据黄河下游水沙资料、河道冲淤资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公式计算、数学模型模拟等多种方法研究了有利于黄河下游河流生态良性维持的平衡输沙的沙量阈值。未来进入黄河下游的年来水量为250亿m3左右,实测资料分析和公式计算表明,未来较小的平衡输沙阈值为2.0~2.2亿t。数学模型计算在小浪底水库等现有工程联合调控作用下黄河下游平衡输沙的临界沙量为2.5亿t。中游古贤水库建成后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汛期的输沙效率,平衡输沙的沙量阈值可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对黄河下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黄河泥沙处置措施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水利学报. 2020,51(04)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黄河下游水文站分布情况
(2)河道冲淤量与来沙系数的响应关系。根据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与来沙系数的响应关系(见图3),分析下游河道冲淤平衡条件下的水沙搭配。由图3可知,下游河道由淤积转为冲刷,具有明显的标示范围。来沙系数大于0.01(kg·s)/m6,河道以淤积为主,来沙系数小于0.01(kg·s)/m6,河道以冲刷为主。维持下游河道不冲不淤的年来沙系数在0.01(kg·s)/m6左右。按此水沙搭配关系要求,可根据来水量条件估算维持下游河道不冲不淤的来沙量。2.2.2 公式计算
水量过程考虑了小浪底水库等现状工程的调节作用,小浪底水库按照正常运用期考虑。设置不同来沙情景方案,采用1959—2008年共计50年系列,设计年均水量为250亿m3,来沙情景1、2、3的年均沙量分别为2.0亿t、2.5亿t、3.0亿t,泥沙粒径参考相应年份的实测值,不同情景水沙量过程见图5和图6。可以看到,水沙量有明显的丰枯变化。以多年平均来沙2.5亿t情景为例,50年系列的最大年沙量为5.98亿t,最小年沙量为0.12亿t,设计水沙量过程能够反映黄河水沙特点[2]。计算考虑黄河下游河道内外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和过程需求,黄河下游分配引水99.86亿m3,过程见表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实施30 a回顾与展望[J]. 王煜,彭少明,武见,明广辉,蒋桂芹,方洪斌,陈翠霞. 人民黄河. 2019(09)
[2]黄河宁蒙河段冲淤时空分布特征与淤积原因[J]. 安催花,鲁俊,钱裕,罗秋实,崔振华. 水利学报. 2018(02)
[3]黄河下游冲淤平衡的临界输沙量研究[J]. 张世杰. 水资源研究. 2017(04)
[4]黄河下游漫滩洪水冲淤规律[J]. 张敏,黄河清,张晓华. 水科学进展. 2016(02)
[5]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改造[J]. 胡春宏. 水利水电技术. 2015(06)
[6]卡门常数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柳小珊,卢金友,廖小永,吴昌洪.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06)
[7]黄河下游水沙突变特征分析[J]. 李文文,傅旭东,吴文强,吴保生. 水力发电学报. 2014(01)
[8]黄河下游河道场次洪水输沙特性分析[J]. 张艳艳,吴保生,傅旭东. 水力发电学报. 2012(03)
[9]大洪水时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规律[J]. 李远发,武彩萍,朱超,任艳粉. 人民黄河. 2010(12)
[10]黄河下游洪水冲淤相对平衡的分组含沙量阈值探讨[J]. 姚文艺,郜国明. 水科学进展. 2008(04)
本文编号:3488825
【文章来源】:水利学报. 2020,51(04)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黄河下游水文站分布情况
(2)河道冲淤量与来沙系数的响应关系。根据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与来沙系数的响应关系(见图3),分析下游河道冲淤平衡条件下的水沙搭配。由图3可知,下游河道由淤积转为冲刷,具有明显的标示范围。来沙系数大于0.01(kg·s)/m6,河道以淤积为主,来沙系数小于0.01(kg·s)/m6,河道以冲刷为主。维持下游河道不冲不淤的年来沙系数在0.01(kg·s)/m6左右。按此水沙搭配关系要求,可根据来水量条件估算维持下游河道不冲不淤的来沙量。2.2.2 公式计算
水量过程考虑了小浪底水库等现状工程的调节作用,小浪底水库按照正常运用期考虑。设置不同来沙情景方案,采用1959—2008年共计50年系列,设计年均水量为250亿m3,来沙情景1、2、3的年均沙量分别为2.0亿t、2.5亿t、3.0亿t,泥沙粒径参考相应年份的实测值,不同情景水沙量过程见图5和图6。可以看到,水沙量有明显的丰枯变化。以多年平均来沙2.5亿t情景为例,50年系列的最大年沙量为5.98亿t,最小年沙量为0.12亿t,设计水沙量过程能够反映黄河水沙特点[2]。计算考虑黄河下游河道内外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和过程需求,黄河下游分配引水99.86亿m3,过程见表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实施30 a回顾与展望[J]. 王煜,彭少明,武见,明广辉,蒋桂芹,方洪斌,陈翠霞. 人民黄河. 2019(09)
[2]黄河宁蒙河段冲淤时空分布特征与淤积原因[J]. 安催花,鲁俊,钱裕,罗秋实,崔振华. 水利学报. 2018(02)
[3]黄河下游冲淤平衡的临界输沙量研究[J]. 张世杰. 水资源研究. 2017(04)
[4]黄河下游漫滩洪水冲淤规律[J]. 张敏,黄河清,张晓华. 水科学进展. 2016(02)
[5]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改造[J]. 胡春宏. 水利水电技术. 2015(06)
[6]卡门常数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柳小珊,卢金友,廖小永,吴昌洪.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06)
[7]黄河下游水沙突变特征分析[J]. 李文文,傅旭东,吴文强,吴保生. 水力发电学报. 2014(01)
[8]黄河下游河道场次洪水输沙特性分析[J]. 张艳艳,吴保生,傅旭东. 水力发电学报. 2012(03)
[9]大洪水时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规律[J]. 李远发,武彩萍,朱超,任艳粉. 人民黄河. 2010(12)
[10]黄河下游洪水冲淤相对平衡的分组含沙量阈值探讨[J]. 姚文艺,郜国明. 水科学进展. 2008(04)
本文编号:3488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488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