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岔巴沟流域暴雨山洪水沙特征

发布时间:2021-11-19 05:38
  受极端降雨事件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易发生暴雨山洪,造成重大灾害损失。为进一步了解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导致的下垫面变化下的产流产沙特征,探究暴雨山洪的形成及致灾机理,基于"7·26"暴雨事件,以岔巴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结合实测资料分析的研究手段,分析岔巴沟流域暴雨山洪特征。分析表明,在历时短、强度大、雨量多的极端暴雨事件条件下,岔巴沟流域形成流量较大、输沙量较低的陡涨陡落型山洪。径流量大的原因在于降雨量高、降雨强度大;输沙量较低的原因在于多年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政策措施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虽然岔巴沟的植被覆盖度较高,下垫面显著改善,但自然恢复的植被相对较少,坡面上仍存在大量坡耕地,在极端降雨事件下,仍会产生携带一定泥沙的山洪。 

【文章来源】:水电能源科学. 2020,38(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岔巴沟流域暴雨山洪水沙特征


岔巴沟流域示意图

过程图,降雨量,洪峰,雨量


根据曹坪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图3),2017年7月25日22:00,流量只有0.06 m3/s,水位为903.47m,此时降雨量已经超过40 mm,与考察时了解到的50mm降雨量不产流基本一致。2017年26日00:00水位开始起涨,至02:00,水位涨至906.43m,流量为215 m3/s,形成第一个洪峰,其成因主要是曹坪站的局部降雨。之后,随着雨强的逐步减小,水位流量开始下降。至06:30,水位再次迅速上涨,30 min后便达到了本次山洪的最高水位906.7 m,对应的最大洪峰流量为303m3/s,此时流域范围内的降雨已基本结束,最大洪峰的形成原因是控制集水面积内的降雨汇集后传播下来的。沙峰的传播与洪峰较为一致,第一峰(153kg/m3)与洪峰时间一致,第二峰(271kg/m3)较洪峰晚1h。整场山洪历时大约为28h,从洪峰峰型来看,落水阶段虽然较涨水阶段稍长,但仍可认为是陡涨陡落型山洪。图3 2017年曹坪站水沙过程

过程图,过程,山洪,雨量


2017年曹坪站水沙过程


本文编号:3504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504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a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