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新丰江水库大坝强震动监测及其动力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6 01:17

  本文关键词:新丰江水库大坝强震动监测及其动力特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水库大坝 震动监测 贯穿裂缝 传递函数 动力特性


【摘要】:新丰江水库大坝是世界上第一座经受六级地震考验的超百米高混凝土大坝,至今,库区周围仍然有地震不断发生。另外,MS6.1级强烈地震,13~17#坝段在108.5m高程处产生长达82m的贯穿裂缝。本文针对新丰江水库大坝8#坝段进行抗震分析以及对有贯穿裂缝的坝段进行稳定性分析,为大坝的抗震研究提供一定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可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大坝振动频率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频域分解法对新丰江水库大坝8#坝段进行频率的连续识别,并结合新丰江水库的水位、发电机组运行时间段数据,研究了发电机组运行对大坝振动效应的影响,分析大坝的水位和各阶模态频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电站发电机组的运行有利于大坝各阶频率的识别,水位与大坝频率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2)新丰江水库大坝8#坝段分析计算。首先结合新丰江水库大坝强震动台阵监测数据的模态分析结果建立大坝8#段ANSYS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大坝8#引水坝段分别进行静力和动力分析,探讨坝体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大坝在地震作用下,上游坝面突变处出现最大拉应力,这一现象与挡水坝段上游坝面突变处出现贯穿裂缝的破坏结果是一致的,应当引起一定重视,坝体其他部位受力时均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动力时程分析结果与反应谱分析结果相比,前者的结果更加保守。(3)新丰江水库大坝贯穿裂缝及其稳定性分析。本文利用近些年大坝上的多次微震、小震观测记录,通过对有无贯穿裂缝坝段的地震加速度时程的傅氏谱及坝体传递函数的对比分析,对14#坝段整体性和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到目前为止,大坝贯穿裂缝没有明显恶化,但整体性依然较差,仍然是大坝稳定性的最大隐患所在。
【关键词】:水库大坝 震动监测 贯穿裂缝 传递函数 动力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防灾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69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0
  • 1.2 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10-11
  • 1.3 大坝应力分析方法11-12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12-13
  • 第二章 新丰江水库大坝概况13-16
  • 2.1 新丰江水库大坝建造及加固概况13-14
  • 2.2 新丰江水库大坝强震监测概况14-16
  • 第三章 新丰江水库大坝强震动台阵数据处理16-28
  • 3.1 新丰江水库大坝的发电时间的推算16-19
  • 3.2 新丰江水库大坝的自振频率识别及与水位的变化关系19-27
  • 3.3 结论27-28
  • 第四章 新丰江水库大坝有限元分析28-40
  • 4.1 新丰江水库大坝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28-29
  • 4.2 新丰江水库大坝的建模过程29-31
  • 4.3 新丰江水库大坝的静力分析31-32
  • 4.4 动水压力的施加32-33
  • 4.5 新丰江水库大坝的反应谱分析33-35
  • 4.6 新丰江水库大坝的动力时程分析35-38
  • 4.7 反应谱分析与动力时程分析结果对比38-39
  • 4.8 结论39-40
  • 第五章 新丰江水库大坝坝体破裂面及传递函数研究40-52
  • 5.1 新丰江水库大坝强震动台阵数据的选取和处理40-43
  • 5.2 新丰江水库大坝坝体破裂面及传递函数研究43-47
  • 5.3 新丰江水库大坝坝体破裂面及傅里叶谱研究47-50
  • 5.4 结论50-5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2-54
  • 6.1 结论52
  • 6.2 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58
  • 作者简介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查尔伍德;朱晓红;;大坝和水电工程中混凝土的化学膨胀[J];水利水电快报;2009年02期

2 马君寿;大坝的观测与监视[J];大坝与安全;1988年02期

3 陈益民,林震,张洪涛;大坝混凝土高性能化的材料学问题[J];硅酸盐学报;2000年S1期

4 刘志辉,许志宏;江垭大坝混凝土生产与管理简介[J];人民长江;2000年02期

5 马秀峰,熊冲玮;湖塘水库大坝混凝土的质量检测及分析[J];江西水利科技;2001年S1期

6 杜德进,张为民,张秀丽,陈昌林;风险评估在丰满水电站大坝的应用研究[J];大坝与安全;2002年06期

7 戴会超,周厚贵;三峡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方案及工艺研究[J];中国三峡建设;2002年07期

8 陈鉴;李贵兴;何树平;王媛华;;右岸大坝混凝土施工掠影[J];中国三峡建设;2005年05期

9 ;2005年《大坝与安全》总目次[J];大坝与安全;2005年06期

10 郭文;;论某大坝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处理方法[J];广东科技;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前言[A];水工大坝混凝土材料和温度控制研究与进展[C];2009年

2 ;谭靖夷院士在“水工大坝混凝土材料与温度控制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A];水工大坝混凝土材料和温度控制研究与进展[C];2009年

3 陈改新;;大坝混凝土材料的研究进展[A];水工大坝混凝土材料和温度控制研究与进展[C];2009年

4 钱文勋;张燕迟;蔡跃波;丁建彤;;不同养护方式对掺粉煤灰大坝混凝土强度发展的影响[A];水工大坝混凝土材料和温度控制研究与进展[C];2009年

5 杨正刚;徐波;韩道林;楼加丁;;声波穿透在大坝混凝土裂缝检测中的应用[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益民;林霞;张洪滔;范家俊;;三峡大坝混凝土的组成、亚微结构和耐久性能的研究[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张超然;;三峡大坝混凝土快速浇筑技术[A];湖北省水利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高;仲崇刚;钟才良;李强;;水电工程大坝裂缝成因初探[A];2008年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资料[C];2008年

9 孔祥芝;陈改新;纪国晋;;大坝混凝土渗透溶蚀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张巍伟;佟艳辉;;大坝混凝土裂缝的防治与处理[A];水与水技术(第3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媛华;要永不停息地追求更高质量标准[N];中国电力报;2004年

2 记者 翟平国 通讯员 徐强国;巍巍大坝耸天山[N];中国电力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王越;135,一个跨越历史的标记[N];中国质量报;2003年

4 李斌 特约记者 谢鸿宏;新纪录,,诞生在第七级[N];人民武警报;2010年

5 通讯员 庞卡 逢贺;大峡谷里崛起的地标[N];中华建筑报;2011年

6 记者刘志伟;三峡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技术效益显著[N];科技日报;2002年

7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毕鹏飞 班静东;在前行中攻关 在攻关中前行[N];中国水利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友明 杨艳;大坝左岸垫座混凝土首仓开浇[N];凉山日报(汉);2008年

9 杨慎勤;二期大坝计算机模拟系统的开发应用[N];中国水利报;2001年

10 田宗伟;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技术国际领先[N];中国水利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洪钟;大坝动力系统的安全监控非线性分析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s

本文编号:627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627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0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