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双工射频对消性能分析及搜索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7 11:32
提升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与TDD(Time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的频谱效率,并消除其对频谱资源使用和管理方式的差异性,成为未来移动通信技术革新的目标之一。基于自干扰抑制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潜在解决方案。目前来看,全双工技术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室内热点覆盖、室外中继、D2D(Device-to-Device)等场景,随着全双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成熟,相信更多创新场景的应用将会呈现。从设备层面来看,同时同频全双工的核心问题是本地设备自己发射的同时同频信号(即自干扰)如何在本地接收机中进行有效抑制。涉及的通信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已在业界全面展开,目前形成了空域、模拟域、数字域联合的自干扰抑制技术路线。空域自干扰抑制主要依靠天线位置优化、空间零陷波束、高隔离度收发天线等技术手段实现空间自干扰的辐射隔离;模拟域自干扰抑制的核心思想是构建与接收自干扰信号幅相相反的对消信号,在射频模拟域完成抵消,达到抑制效果;数字域自干扰抑制针对残余的线性和非线性自干扰进一步进行重建消除。本文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场景概述
1.2 蜂窝应用场景
1.3 中继及MIMO应用场景
1.4 毫米波应用场景
1.5 研究内容与贡献
1.6 论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模拟对消架构与数学模型
2.1 模拟对消架构及影响因素
2.1.1 模拟对消架构
2.1.2 模拟对消的影响因素
2.2 模拟对消数学模型
2.2.1 问题描述
2.2.2 二次曲面
2.2.3 性能曲面
2.3 小结
第三章 模拟对消理论性能分析
3.1 对消能力评估方法
3.2 理想单径信道的对消能力
3.2.1 重建信道衰减一致
3.2.2 重建信道衰减不一致
3.2.3 单径重建—时延、幅度、相位
3.2.4 多径重建
3.3 矢网PDP测量法
3.3.1 场景命名规则
3.3.2 理论仿真自干扰功率
3.3.3 理论结果分析
3.4 对消能力评估
3.4.1 场景编号
3.4.2 不同场景下,固定抽头,时延和抽头间隔的影响
3.4.3 抽头数目的影响
3.4.4 固定场景下,不同抽头,时延和抽头间隔的影响
3.4.5 功率受限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模拟对消硬件需求
4.1 功率测量时间需求
4.2 功率测量的精度
4.3 SAW时延器件
第五章 模拟对消算法
5.1 总体思路
5.1.2 确定性模型
5.1.3 非确定性的模型
5.2 优化算法简述
5.2.1 梯度预测搜索算法
5.2.2 S公司算法
5.3 直接法与间接法的选择
5.3.1 理想情况
5.3.2 射频器件非理想
5.4 线搜索方法
5.4.1 区间分割法
5.4.2 抛物插值
5.5 坐标轮换法
5.5.1 修改的坐标轮换
5.5.2 搜索算法仿真结果
5.5.3 量化的影响
5.5.4 功率约束下的算法
5.6 小结
第六章 全文小结
6.1 主要贡献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本文编号:3252763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场景概述
1.2 蜂窝应用场景
1.3 中继及MIMO应用场景
1.4 毫米波应用场景
1.5 研究内容与贡献
1.6 论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模拟对消架构与数学模型
2.1 模拟对消架构及影响因素
2.1.1 模拟对消架构
2.1.2 模拟对消的影响因素
2.2 模拟对消数学模型
2.2.1 问题描述
2.2.2 二次曲面
2.2.3 性能曲面
2.3 小结
第三章 模拟对消理论性能分析
3.1 对消能力评估方法
3.2 理想单径信道的对消能力
3.2.1 重建信道衰减一致
3.2.2 重建信道衰减不一致
3.2.3 单径重建—时延、幅度、相位
3.2.4 多径重建
3.3 矢网PDP测量法
3.3.1 场景命名规则
3.3.2 理论仿真自干扰功率
3.3.3 理论结果分析
3.4 对消能力评估
3.4.1 场景编号
3.4.2 不同场景下,固定抽头,时延和抽头间隔的影响
3.4.3 抽头数目的影响
3.4.4 固定场景下,不同抽头,时延和抽头间隔的影响
3.4.5 功率受限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模拟对消硬件需求
4.1 功率测量时间需求
4.2 功率测量的精度
4.3 SAW时延器件
第五章 模拟对消算法
5.1 总体思路
5.1.2 确定性模型
5.1.3 非确定性的模型
5.2 优化算法简述
5.2.1 梯度预测搜索算法
5.2.2 S公司算法
5.3 直接法与间接法的选择
5.3.1 理想情况
5.3.2 射频器件非理想
5.4 线搜索方法
5.4.1 区间分割法
5.4.2 抛物插值
5.5 坐标轮换法
5.5.1 修改的坐标轮换
5.5.2 搜索算法仿真结果
5.5.3 量化的影响
5.5.4 功率约束下的算法
5.6 小结
第六章 全文小结
6.1 主要贡献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本文编号:3252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325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