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无线通信中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17 12:07

  本文关键词:无线通信中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0年

无线通信中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的研究

康延民  

【摘要】: 网络编码的思想诞生于2000年,早期是用来提高有线分组网络中端到端的组播吞吐量性能。近年来,许多研究工作都集中于如何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应用网络编码技术。无线环境传输的广播特性为在无线通信中应用网络编码技术提供了便捷,可以增加无线分组传输的传输效率。 双向无线中继通信场景是无线多跳通信中的一个基本模块。由于数据流是双向的,因此可以在中继节点应用无线网络编码技术。与传统中继技术相比,可以获得更好的吞吐量性能。许多研究都是在双向无线中继通信场景下展开的,已经有许多的传输方案和策略被提出来。随着无线网络编码技术的不断研究,应用网络编码的无线系统的传输有效性得到不断提高,但相应地,在系统的复杂度与传输的可靠性方面不断付出着代价。如何在应用网络编码技术的无线系统中,在提高传输有效性的同时,也保障传输的可靠性,使得系统在两方面性能取得均衡,是我们研究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网络编码技术思想为核心,对双向无线中继通信中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的改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本论文在介绍了网络编码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的原理、特点、设计方法等,指出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改进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对该领域已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 第二,研究了莱斯衰落信道中莱斯因子K的变化对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码字方案选择的影响。论文指出,物理层网络编码码字选择时,中继节点选择4符号去噪映射网络编码方案与5符号去噪映射网络编码方案的概率的和为1,且选择5符号去噪映射网络编码方案的概率随莱斯因子的增大而减小;当莱斯因子不变时,选择5符号去噪映射网络编码方案的概率不变。论文给出了仿真结果。 第三,重点讨论了在双向无线中继通信场景中,平衰落的Nakagami莱斯信道下对基于去噪映射(DNF)方案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的改进性研究,把物理层网络编码与信源编码联合在一起考虑,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联合设计方案。我们所提出的联合设计方案不仅降低了所有节点收发机的复杂度,还提高了信息接收的可靠性。我们的设计,其实质是用计算(对数据的处理)换取了系统复杂度的降低和传输可靠性的提高,而所付出的代价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N92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符号说明12-13
  • 第一章 绪论13-23
  • §1.1 网络编码技术概述13-18
  • §1.1.1 基本原理14-15
  • §1.1.2 构造方法15
  • §1.1.3 实用编码设计及优化15-17
  • §1.1.4 网络编码的应用17-18
  •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18-21
  • §1.2.1 研究意义18-20
  • §1.2.2 研究现状20-21
  • §1.3 论文主要贡献21-22
  • §1.4 论文组织结构22-23
  • 第二章 无线中继通信23-32
  • §2.1 最大流最小割定理23-24
  • §2.2 高斯多接入信道24-26
  • §2.3 高斯广播信道26-27
  • §2.4 三节点双向无线中继通信模型27-29
  • §2.5 莱斯衰落信道29-31
  • §2.5.1 概率密度函数29-30
  • §2.5.2 莱斯因子K30-31
  • §2.5.3 莱斯信道的适用场景31
  • §2.6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双向无线中继通信中的物理层网络编码32-49
  • §3.1 概述32-33
  • §3.2 二阶段双向中继通信33-36
  • §3.2.1 多接入(MA)阶段33-34
  • §3.2.2 去噪转发(DNF)34-35
  • §3.2.3 广播(BC)阶段35
  • §3.2.4 使用去噪转发(DNF)方案的物理层网络编码35-36
  • §3.3 去噪映射网络编码和星座设计36-48
  • §3.3.1 采用QPSK调制时的4符号去噪映射37-40
  • §3.3.2 去噪映射的设计方法——最近邻居成簇算法40-43
  • §3.3.3 最小欧氏距离性能分析43-44
  • §3.3.4 非常规的5符号星座设计44-45
  • §3.3.5 端到端吞吐量性能仿真45-48
  • §3.4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一种新颖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改进设计方法49-62
  • §4.1 引言49-50
  • §4.2 无失真信源编码50-53
  • §4.2.1 霍夫曼(Huffman)码51-52
  • §4.2.2 r元霍夫曼码52-53
  • §4.3 莱斯因子变化对去噪映射网络编码码字方案选择的影响53-54
  • §4.4 物理层网络编码与信源编码的联合设计54-58
  • §4.5 仿真评估与分析58-60
  • §4.6 本章小结60-62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2-65
  • §5.1 论文工作总结62-63
  • §5.2 课题研究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71
  • 致谢71-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7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健;P2P点播流媒体服务质量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安安;杜勇;韩方景;;全数字Costas环在FPGA上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工程师;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勰;中频数字解调解扩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樊平毅;;网络编码在无线中继网络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1年07期

    2 范在山;张祖凡;吴爱爱;蒋劲松;;新一代无线通信网中的网络编码[J];电讯技术;2010年08期

    3 李盼盼;洪佩琳;;基于流的无线网络编码[J];通信技术;2009年09期

    4 黄书强;郑启伦;;无线Mesh网络的容量优化理论[J];计算机工程;2009年11期

    5 杨林;郑刚;;一种基于网络编码的速率自适应多播MAC协议[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6 刘外喜;余顺争;蔡君;;安全的网络编码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计算机科学;2011年06期

    7 孙岳;李颖;王新梅;;基于网络编码的协作HARQ协议[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9年10期

    8 靳皞;;计算机网络编码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研究[J];煤炭技术;2011年09期

    9 俞智敏;汪莉君;池凯凯;;无线网络编码技术的探讨[J];移动通信;2010年18期

    10 刘晗;;无线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多源间信息交换[J];计算机应用;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伟;蔡跃明;;双向中继信道中物理层网络编码的渐近性能分析[A];2010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付子义;宋昀;;网络编码技术研究[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佳庆;李挥;;网络编码理论研究进展[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沈丽丽;侯春萍;杨家琛;;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信息交换[A];无线传感器网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2006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全国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全国第二届网络编码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全国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全国第二届网络编码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李挥;林良敏;黄佳庆;陈钦树;;融合网络编码理论的组播交换结构[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何晓明;;10G以太网技术新特点及应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静;李颖;;网络编码在协作分集中的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李令雄;龙冬阳;;一个非多播网络上网络编码可解性的证明[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 孔令清;[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6年

    2 记者 闫冰;[N];网络世界;2009年

    3 英;[N];计算机世界;2006年

    4 周;[N];电脑商报;2008年

    5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产品支持经理 安毅;[N];通信产业报;2007年

    6 汤铭;[N];计算机世界;2008年

    7 ;[N];电子报;2008年

    8 张彤;[N];网络世界;2008年

    9 ;[N];人民邮电;2006年

    10 刘喜喜;[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敏;基于能效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高晖;无线协作通信系统中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张晓光;双向中继系统中物理层网络编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赵明峰;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协作通信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宁;网络编码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6 郝琨;网络编码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董赞强;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李大霖;网络编码若干问题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9 张婧垚;无线网络编码的关键问题与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10 郭钦;网络编码的编码复杂性和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延民;无线通信中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刘松茹;无线协同网络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吴馨华;无线通信中的网络编码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陈晓玉;网络编码及其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吕宣宣;单天线和多天线系统中的网络编码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严文杰;网络编码签名算法[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红梅;无线协同中继网络的多址网络编码技术[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8 池凯凯;网络编码原理及其纠错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张云霞;网络编码在协作通信中的应用[D];燕山大学;2011年

    10 徐济;基于网络编码组播的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无线通信中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2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72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3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