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反式超短脉冲测量系统的光学设计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439
【图文】:
图 1-1 FROG 光路图Fig. 1-1 The optical path of FROG首先对 FROG 迹线进行傅里叶变换转化为强度分布,然后与实际 FROG行对比,以实际结果替换掉理论值后,再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到一个新的高斯脉冲,此过程就是一次迭代脉冲,如此经过多次往复,直到
图 2-1 FROG 算法结构框图Fig.2-1 Scheme of FROG algorithm相位恢复问题看作是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49-51换算法(IFT),需要再循环迭代过程中附加一
图 2-2 PCGPA 算法结构框图Fig.2-2 Scheme of PCGPA algorithm统中,往往猜测探测脉冲与开关脉冲之间存的情形虽然并不多见,这是由于在这种情系做预先的假设,因此该种情况被称为“盲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绣江,刘永智,隋展,李明中,陈海燕,林宏奂;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新进展及其应用[J];应用光学;2004年06期
2 ;超短脉冲钛宝石激光器[J];国外激光;1994年09期
3 沃新能;;我国激光器的现状及发展概况[J];应用激光;1987年02期
4 陈秀娥;;研制成新型超短脉冲激光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8年10期
5 傅裕寿;“孤立子”激光器[J];力学与实践;1988年06期
6 张华安;张梓华;;超短脉冲泵浦三能级体系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J];量子电子学;1988年02期
7 朱振和;;“超短脉冲效应”的探讨[J];量子电子学;1988年02期
8 晓晨;;超短蓝-绿激光脉冲[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9年01期
9 张梓华,张华安;超短脉冲实验中相干和非相干散射讯号迟延和衰减时间不同的动力学起因的探讨[J];量子电子学;1989年02期
10 魏振乾;用DFDL产生超短脉冲技术[J];量子电子学;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骝;;从独上高楼到蓦然回首——从光噪声到激光超短脉冲[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0:发明与发现上升到科学理论的条件和过程[C];2007年
2 贺贤土;;超短脉冲超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龚正烈;詹仰钦;程晓曼;;利用基波测量超短脉冲宽度初探[A];第四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4 淳丽雅;阮成礼;杨宏春;;超短脉冲辐射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程静;周建英;;共振周期介质中的超短脉冲传播[A];Strong Field Laser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6 吴昆;彭滟;徐士祥;曾和平;;用光参量放大产生载波-包络相位稳定的超短脉冲[A];上海市激光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晓东;;利用交叉偏振波技术提高超短脉冲信噪比[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8 王兵兵;程太旺;李晓峰;傅盘铭;刘杰;陈式刚;;原子在超短脉冲中的的电离及高次谐波[A];2004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9 杨义胜;郑万国;谭吉春;马驰;韩伟;李恪宇;钟伟;;超短脉冲的高效三倍频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李明智;廖常俊;姚爱民;;利用单模光纤测量超短脉冲[A];第五届全国基础光学学术报告会和交叉科学中的光学问题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学华;飞秒级超短脉冲激光束整形技术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毛黎;再造一个激光行业的微软神话[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汪伟;南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万[N];天津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佳;新型超短脉冲光纤放大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6年
2 曹晓超;时域空心超短脉冲的时空演化及与原子的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3 宋丽军;超短脉冲激光器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4 刘兰琴;高功率超短脉冲钛宝石激光光束控制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5 张秀峰;超短脉冲激光调制在时间高分辨光谱仪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邹其徽;超短脉冲光束的传输特性和光谱异常行为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黄培;超短脉冲载波包络相位相关效应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郝强;紫外光学频率梳驱动源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慧;紫外与真空紫外超短脉冲的产生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赵健;掺镱光纤光学频率梳产生及高功率放大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广真;全反式超短脉冲测量系统的光学设计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2 孙上傲;基于GRENOUILLE方法的超短脉冲消色散测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3 刘青青;基于频率分辨光学快门法的超短脉冲测量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4 王帅;全光纤超短脉冲啁啾放大系统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5 高益;超短脉冲热声系统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李文斌;二次谐波频率分辨光学快门法测量超短脉冲[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吕凡;基于光子不可区分度测量单光子超短脉冲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何俊寅;振幅调制连续光产生高功率超短脉冲串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刘Z赯
本文编号:2774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77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