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共焦轮廓仪设计及动态复合扫描方法研究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H74
【部分图文】:
等因素的影响。国外研究较早的比如美国 Arizona 大学的摆臂式轮廓轮廓仪(SAP)等[7],成的产品比如 Taylor Hobson 公司 PGI 系列仪器等。其中,NPL 和 UCL 共同研发了型摆臂轮廓测量仪的原型样机,用于研究项目中对大型镜面轮廓的测量。该摆臂轮廓测量仪有 1220mm 的轴向测量行程、气浮旋转工作台和 LT12 线性编码器等成,最大测量口径为 1000mm,可以完成对平面、连续曲面等轮廓的检测,测量复性达 30nm,轮廓测量 RMS 值为 28nm。2010 年,Henselmans 等学者研发设计如图 1-1 右图所示的新型大型轮廓测量仪 NANOMEFOS 测量仪,用于非球面和由曲面元件的非接触式轮廓测量,该测量仪器最大可测量口径 500mm 的大型连曲面,并具备 30nm 的测量不确定度。2012 年泰勒霍普森公司研发出的新型多功非球面元件轮廓测量仪—Talysurf PGI Dimension 5XL[7],利用探针接触元件表面方式,通过相位光栅干涉原理探测探针位移信号,测量信号经转换和滤波等处理拟合出实测量元件轮廓并得出面形误差,可用于检测平面、球面和非球面的表面糙度、面形精度等参数,可测量最大斜率为 85°的表面,具有 0.2nm 的表面平面测量分辨率和 300mm 的测量口径[6]。
被测非球面的面形误差信息。如果补偿器不存在设计制造误差的问题,并且没有装失调误差的影响,那么测量光束的波前变化就完全对应被测非球面元件的面型差[9-11]。零位补偿法的原理结构简单,涉及到的参数少,可实现大范围量程测量,因此为大口径轴对称光学非球面元件的最有效检测方法。在天文观测望远镜和激光核变等复杂的光学系统中,针对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面型误差的高精度测量从未开过零位补偿法。但是,由于补偿器设计难度大,制造和装配精度难以保证,不被测非球面元件需要设计对应不同补偿器,不具备通用性,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该法的实际应用。为实现小口径干涉仪对大口径非球面面型进行干涉测量,Kim C.J 等学者提出子孔径拼接的概念,大口径平面反射镜被小口径平面反射镜阵列代替并实现了抛面镜的自准直检验。随后,Y.M.Liu 等学者提出了环形子孔径检测技术,将被测球面划分为多个小的子孔径,利用常规小口径高精度干涉仪,通过旋转、平移实对每个子孔径进行零位干涉测量,并以此方式完成全部口径的测量,再利用重合域拼接算法得到全口径面型测量结果,其原理如图 1-2 所示[9]。
图 1-3 QED 研发的自动拼接干涉仪[9]度轮廓仪研究现状学元件表面轮廓的主要获取方法,是通过滤波、拟合等方法分析从而进行评定,并给出元件面型参数。随着光学元件表面面型的化,测量仪器也必须与时俱进:大行程、高精度是目前大口径光展方向。因此,研发新一代大量程、高精度、非接触式的轮廓仪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13-15]。在新一代轮廓仪的研发过程中,测量直无法实现二者的兼顾。研发人员为解决这一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八十年代,法国科学家研究出一种可检测曲面轮廓的检测仪,采原理,并且加深了触针系统中传感器的动态范围,采用步进电机相结合控制探针的工作模式,并且仪器的测量范围可以手动调整 1-4 所示:探针探测到的模拟信号(±10V)通过 10 位 A/D 进行模达到传感器上限值时,竖直方向步进电机运作从而带动驱动器在点位置回到传感器几何中心附近。这种方案将传感器的小量程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磊;陈晓怀;程银宝;姜瑞;王汉斌;程真英;;坐标测量机孔径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模型研究[J];中国测试;2016年01期
2 张运海;杨皓旻;孔晨晖;;激光扫描共聚焦光谱成像系统[J];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6期
3 徐正平;匡海鹏;许永森;;动态扫描拼接成像系统的多模控制[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05期
4 涂龙;余锦;樊仲维;边强;葛文琦;刘洋;张雪;黄科;聂树真;李晗;貊泽强;;并行共焦显微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2年08期
5 杨李茗;叶海仙;;大口径大曲率半径光学元件的高精度检测[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6期
6 郎治国;谭久彬;;大口径非球面的超精密回转扫描测量技术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0年06期
7 崔继文;谭久彬;宋传曦;;精密微小内尺度测量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机械工程;2010年01期
8 李启标;陈晓怀;;纳米三坐标测量机的导轨直线度误差分离实验[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王敏怡;周小红;魏国军;陈林森;;采用二元光学元件的三维轮廓测量方法[J];光学技术;2007年02期
10 杨洪涛;费业泰;陈晓怀;;纳米三坐标测量机不确定度分析与精度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朱德燕;空间大口径非球面干涉补偿检验误差分析与精度标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侯茂盛;大口径非球面表面形状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高松涛;超高精度非球面面形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王晨晨;异端类型三坐标测量机结构原理及误差修正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高贯斌;关节臂式坐标测量机自标定方法与误差补偿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赵晨光;同步移相干涉共焦显微成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杨旭东;大量程轮廓综合测量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在帅;大行程高精密气浮工作台的关键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2 谷康;共焦扫描离散曲面轮廓提取算法研究及软件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陈宇琪;便携式光学表面轮廓仪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黄久荣;曲面基底衍射元件共焦扫描轮廓提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王建明;三坐标轮廓测量仪检测非球面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6 谢初南;激光聚焦式测头在纳米计量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2年
7 王星星;基于扫描白光干涉法的二元光学器件表面误差分析[D];南昌航空大学;2011年
8 宋传曦;微小内尺度测量系统精度分析及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王宇航;共焦检测系统扫描采集与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徐志彦;三坐标测量机空间误差的高精度测量与分离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66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86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