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结构阳极X射线源制作关键工艺研究
【学位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H74
【部分图文】:
直到 1895 年 10 月,时任德国学者威廉·康拉德·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发现这种射线极具穿透性,并用伦琴将这种未知射线命名为 X 射线[2]。次年 1 月伦琴将立 50 周年上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伦琴本人因这一尔物理学奖。几个月后,X 射线成像就被应用于医学,医病变的位置。随后 B·B·哥利聪院士发现在 X 射线阳极线的基本来源。线源属于充气式结构,阳极易氧化和且 X 射线穿透力不于市场。直到 1910 年俄国物理学家 H·H·列别捷夫提观点,以及 1913 年美国学者 W.D.coolidge 教授设计了一款真空 X 射线管才正式诞生,结构如图 1-1 所示。设计状态以提供管电流所需的电子,并可通过调节灯丝温度量。
微结构阳极 X 射线源制作关键工艺研究得到更加清晰的 X 射线图像,必须提高 X 射线管的功率。但 99%以上都是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在阳极上的,阳极温度会极命甚至烧毁阳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科学家 Zed J.Atl 年设计了旋转阳极结构,如图 1-2 所示,射线管工作时,电,使热量分布在一个环形的面积上,并辅之以强大的冷却系度,从此 X 射线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功率限制困局,旋转应用领域。
使热量分布在一个环形的面积上,并辅之以强大的冷却度,从此 X 射线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功率限制困局,旋应用领域。图 1-2 旋转阳极 X 射线管 70 年代,J.H.Mc 和 L.D.Looney,设计了一种不同于热电射结构 X 射线管,如下图 1-3 所示。场致电子发射又称为面加强电场降低阴极表面势垒,物体内大量电子此时就能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希国;崔玉兴;付兴昌;;0.25μm高精度T型栅制作工艺研究[J];电子工艺技术;2015年04期
2 郝晓亮;;磁控溅射镀膜的原理与故障分析[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3年06期
3 杨强;葛良全;谷懿;花永涛;罗耀耀;;微型X射线管靶材厚度理论计算与出射光谱模拟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04期
4 刘仁臣;吴永刚;夏子奂;王振华;唐平林;梁钊铭;;湿法和溶脱法的亚微米ZnO:Al光栅制备[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11期
5 马捷;常靖华;王从曾;王芦燕;;化学气相沉积钨锭工艺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7年06期
6 禹爱民;李政;章迪;黄志峰;;微焦点X射线源类同轴相衬成像[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6年11期
7 倪赛力;常永勤;龙毅;叶荣昌;;氧化锌纳米棒场发射性能研究[J];物理学报;2006年10期
8 李春燕,王宇,张霞,范惠娟,孙强;图形反转双层光刻胶金属剥离技术[J];电源技术;2005年03期
9 孔令英;影响磁控溅射膜质量的工艺因素[J];半导体技术;1997年05期
10 杨东海;;感光树脂研究的进展[J];化学通报;197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牟欢;真空密封透射式微型微束调制X射线源[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年
2 杨强;微型X射线源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振天;常规X光源光栅成像相关方法和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艳娜;X射线光柵相衬成像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2 刘世杰;厚胶光刻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73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873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