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agnac干涉仪的光逻辑门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Sagnac干涉仪的光逻辑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纤耦合器 Sagnac干涉仪 克尔效应 电光效应 掺铒光纤放大器
【摘要】:随着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传输系统的容量迅速增长,电子交换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促使人们开始对光交换系统进行研究,以真正实现全光网络。全光逻辑器作为实现全光交换和全光计算的重要元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大量可行的实施方案,然而现今的光逻辑器件尚不具备复杂的处理能力且价格昂贵,各项参数还不达标,要想完全取代电控逻辑门实现商用化仍需大量的努力。因此,论文也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利用电光效应和克尔效应,对环中放置电光波导的Sagnac干涉仪光逻辑门和环中偏置掺铒光纤放大器的Sagnac干涉仪全光逻辑门进行了研究,具体的工作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论文通过耦合模理论推导出线性对称耦合器的耦合矩阵,并利用该矩阵对其传输特性做了简单分析。同时还介绍了Sagnac干涉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根据耦合矩阵得到对称和非对称Sagnac干涉仪的传输方程,分别对其开关特性和逻辑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如果能在构成Sagnac干涉仪的波导环或耦合器上实现非对称,那么就可以利用该模型同时完成光开关和光逻辑运算。其次,论文设计了基于电光(Pockel)效应的Sagnac干涉仪光逻辑器,用环形器将在环中相向传输的两束光分开,使它们分别沿两根参数相同但外加反向直流电压的铌酸锂电光波导传输,即依据电光效应在环中构造非对称。利用耦合矩阵得到该系统的传输方程,在输入信号的初始相位相同和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仿真输出透射率和消光比曲线,讨论了各自的开关特性和逻辑功能。当输入信号的初始相位相同时,分析了透射率和消光比随电压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外加直流电压的值,信号可以在两输出端之间周期性的切换,选取合适的电压值可以实现开关功能和或门、异或门等多种逻辑运算。当输入信号的初始相位不同时,分析了透射率和消光比随电压和信号相位差变化的三维曲线图,结果表明:一个信号输入时其相位对输出没有影响,而两个信号输入时信号的相位差也可以实现开关效应,且相位差使得消光比的变化范围更大,这样选取合适的相位差和电压值能得到性能更好的逻辑运算。由此可见,论文可以通过改变电压或相位差的值来实现光开关和光逻辑运算,而且该结构使光信号一直保持在光域上,直流电压只是改变光的折射率而并没有引起光与电的转换,所以也算得上是全光器件。最后,主要介绍了环中偏置掺铒光纤放大器(EFDA)的Sagnac干涉仪全光逻辑器,将EDFA偏置在高非线性环中,由于克尔(Kerr)效应的存在会出现自相位调制(SPM)和交叉相位调制(XPM),这样环中相向传输的两路信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非线性相移,同样可以在环中实现非对称。通过研究不同耦合系数下归一化透射率和相对透射率及消光比的变化情况,得出其开关特性和逻辑功能。结果表明:加到EDFA中的泵浦光的功率与输入光的相位差都可以实现开关功能;当信号初始相位一样时,直通耦合系数越小,阈值开光功率越大,两输出端功率相等时所需的放大倍数越大,且并非放大倍数越大输出端的输出功率就越大,而耦合系数对消光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变化范围、变化斜率和极值点上,且影响不是很明显;当把信号初始相位差也考虑在内时消光比有更大的变化范围,所能实现的逻辑运算种类更多且性能相对更佳。
【关键词】:光纤耦合器 Sagnac干涉仪 克尔效应 电光效应 掺铒光纤放大器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744.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0
- 1.1 全光逻辑门研究概论11-14
- 1.1.1 全光逻辑门的研究背景11-12
- 1.1.2 全光逻辑门的应用12-14
- 1.2 全光逻辑门的实现方案14-15
- 1.2.1 基于SOA的全光逻辑门14
- 1.2.2 基于高非线性光纤的全光逻辑门14-15
- 1.3 Sagnac干涉仪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15-17
- 1.4 基于Sagnac干涉仪的全光逻辑门的研究现状17-18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18-20
- 第2章 耦合器及Sagnac干涉仪的工作原理20-32
- 2.1 耦合器的基本原理20-24
- 2.1.1 耦合模方程20-22
- 2.1.2 线性对称耦合器的矩阵方程22-24
- 2.2 Sagnac干涉仪的工作原理24-25
- 2.2.1 Sagnac干涉仪的结构24
- 2.2.2 Sagnac干涉仪的传输方程24-25
- 2.3 对称耦合器构成的Sagnac干涉仪的开关特性及逻辑功能25-29
- 2.3.1 开关特性分析25-27
- 2.3.2 逻辑功能分析27-29
- 2.4 非对称耦合器构成的Sagnac干涉仪的开关特性及逻辑功能29-31
- 2.4.1 开关特性分析29-30
- 2.4.2 逻辑功能分析30-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环中放置电光波导的Sagnac干涉仪光逻辑门的研究32-44
- 3.1 环中放置电光波导的Sagnac干涉仪光逻辑门的结构32-33
- 3.2 环中放置电光波导的Sagnac干涉仪光逻辑门的工作原理33-34
- 3.3 环中放置电光波导的Sagnac干涉仪的逻辑功能分析34-42
- 3.3.1 初始相位相同时的开关特性34-36
- 3.3.2 初始相位相同时的逻辑功能36-37
- 3.3.3 初始相位不同时的开关特性37-41
- 3.3.4 初始相位不同时的逻辑功能41-42
- 3.4 本章小结42-44
- 第4章 环中偏置EDFA的Sagnac干涉仪全光逻辑门的研究44-59
- 4.1 环中偏置EDFA的Sagnac干涉仪全光逻辑门的结构44-45
- 4.2 环中偏置EDFA的Sagnac干涉仪全光逻辑门的工作原理45-48
- 4.3 环中偏置EDFA的Sagnac干涉仪的逻辑功能分析48-58
- 4.3.1 初始相位相同时的开关特性48-52
- 4.3.2 初始相位相同时的逻辑功能52-54
- 4.3.3 初始相位不同时的开关特性54-55
- 4.3.4 初始相位不同时的逻辑功能55-58
- 4.4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59-61
- 5.1 总结59-60
- 5.2 展望60-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瀛洁,李鹏生,强锡富,熊岗;外差干涉仪中光路调整的分析[J];光电工程;2000年01期
2 陈家璧;也谈散射板干涉仪的原理[J];大学物理;2000年05期
3 叶露,韩昌元;总装调对心干涉仪的设计与测量精度分析[J];光学技术;2001年04期
4 陈朗,冯长根;激光速度干涉仪测量炸药驱动金属的运动速度[J];兵工学报;2003年01期
5 刘雯,沈妮,李天初;用多齿分度台标定激光小角度干涉仪[J];计量学报;2004年04期
6 翁继东,谭华,胡绍楼,马云,王翔;一种新型全光纤速度干涉仪[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04期
7 苏嘉;张寅超;雷丽巧;赵曰风;屈凯峰;刘晓勤;洪光烈;;全光纤多模速度干涉仪的研究[J];光学学报;2006年05期
8 路建新;王钊;梁晶;高爽;单玉生;;线光学记录速度干涉仪系统的设计[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6年00期
9 马军;何煦;居波;韩冰;;泰曼-格林型静态便携式干涉仪的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12期
10 武旭华;陈磊;肖韶荣;;干涉仪准直系统波前质量检测[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鹏;伍凡;侯溪;;影响干涉仪精度的主要误差分析[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杜炎雄;颜辉;张丹伟;单传家;朱诗亮;;暗态原子干涉仪[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3 许叶圣;沈丽萍;;激光多普勒干涉仪与A超测量硅油眼轴长的比较[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裴雅鹏;黄晓蓉;;用于一等量块检定的柯氏干涉仪改造[A];高精度几何量光电测量与校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梁铸;;用激光扫描干涉仪测量超音速的流体速度[A];第一届全国光散射会议会议指南[C];1981年
6 王丽萍;马冬梅;;可见光移相点衍射干涉仪的测量误差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杜国军;王永梅;王英鉴;;多普勒干涉仪的光学系统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吴朔;沙定国;林家明;周桃庚;陈凌峰;聂亮;;光纤点衍射干涉仪测量凹球面面形[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武旭华;陈磊;;五棱镜扫描法检测干涉仪准直系统波前质量[A];第十一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曾理江;松本弘一;;用于测量空气折射率的双波长外差干涉仪[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彪;高精度原子干涉仪主动隔振系统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4年
2 任晓;外差干涉仪非线性相位补偿方法及其实现技术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3 武旭华;φ300mm移相干涉仪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4 张健;超高精度菲索干涉仪不确定度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吴栋;移相干涉仪自适应抗振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6 刘兆栋;φ600mm近红外相移斐索干涉仪校准及测试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7 郭仁慧;近红外大口径波长移相干涉仪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8 韩冬松;共光路动态干涉仪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陈杰;J-TEXT三波远红外激光偏振干涉仪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吴新民;光干涉测试中的抗振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天策;应用于等离子体密度测量的全光纤M-Z干涉仪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牛青;马赫—曾德尔干涉仪测量精度的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韩啸;用于光学测量的精密五维运动台关键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4 刘丹;毫米波干涉仪膛内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5 田雨函;数字莫尔移相干涉仪仪器化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刘鹏飞;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仪传感器的加工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方俏然;干涉仪系统传递函数的新测量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张浩鹏;带色散补偿的Sagnac干涉仪系统在白光场快照偏振测量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9 段昌琪;基于双波混合干涉仪的振动测量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10 朱梦云;基于Sagnac干涉仪的光逻辑门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04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80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