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用户偏好和设备特性的自动需求响应策略
【图文】:
最优的需求响应策略,将指令分配到各个设备并实现自动需求响应。本文的创新点和意义在于:1)提炼出典型的需求响应策略集,不同的策略在公平性、灵活性等方面各有侧重;2)引入效用函数并从优先级、公平性及电费3个方面对当前时段的各种需求响应策略进行判定,用户通过设定各个指标的效用因子,可以寻找到更符合其用电偏好的需求响应策略。3)构建了完整的自动需求响应链,每个时段基于预测的可用电量进行电量分配和智能控制,较已有研究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1自动需求响应系统智能电网背景下的需求响应互动过程如图1所示。在用户侧与电网侧之间装备有能源服务接口(energyserviceinterface,ESI)[14],用以实现用户侧和电网侧的友好互动。用户侧装备有用户侧能量管理系统(userenergymanagementsystem,U-EMS)[15],U-EMS可以对用户用能进行监测和控制。U-EMS与ESI相连,使得用户侧可以及时参与电网需求响应:ESI实现电网及用户的信息交互,U-EMS进一步对用户进行用能控制。图1自动需求响应互动过程Fig.1Interactionprocessofautomaticdemandresponse用户侧电力设备根据其负荷特征通常可以归类为可平移负荷和不可平移负荷,本文根据设备特性,对其进一步细分:1)不可平移负荷中如电脑、楼宇监控系统以及家庭电视等设备不可控制,本文将其定义为基本负荷;2)不可平移负荷中暖通设备(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HVAC)及电灯等可控设备可以通过改变温度设定值或亮度来调整负荷电量,当负荷在最大功率状态下工作时,每个时段(本文设置每小时为一个时段,每天共24个时段)所需的电量为最大电量,在最小功率状态下工作时,每个时段所需电量为最小电量,本文将其定义为可调整负荷;3)其他负荷如
图2自动需求响应流程图Fig.2Flowchartofautomaticdemandresponse3仿真分析本节对前文所提出的需求响应策略及决策模型进行验证,策略从每日1:00开始执行,在本文的仿真场景中,选择了家庭用户比较常见的12种设备,包含4种基本负荷、5种可调整负荷和3种可平移负荷。设备参数如表1所示,参数主要包括设备优先级、额定功率以及工作时间段。表2为ESS参数,主要包括功率、充放电效率以及最大充放电状态。3.1不同策略的仿真效果仿真设定每日的可用电量计算从当日01:00开始。本文假设前一日的预测电费为1.5美元,实际电费为1.78美元,根据式(1)及式(2)可以求得BDR,d=1.64美元,BR,t=0.68美元。参照爱迪生公司公布的实时电价[17],本文各时段的电价如图3—5中黑色虚线所示。根据每小时实时电价数据,可以采用式(3)求得每小时可用电量。表3选取了3个典型的时段,分别为6:00—7:00,14:00—15:00和15:00—16:00,并列出了对应时段的用电信息。由表3可知,电价过低时(如时段6:00—7:00为0.9美分/kWh),Rss,t为正时,,此时多余电量存储至ESS设备,当电价过高时(如时段14:00—15:00和15:00—16:00分别为3.8美分/kWh、5.3美分/kWh),Rss,t为负,需要从ESS中获取电量来满足基本用电,避免在高电价时从电网获取电量。表1设备参数Tab.1Deviceparameters类别名称优先级编号额定功率/W工作时间段基本负荷警报系统NS110000:00—23:59办公电脑NS21608:00—18:00安全系统NS310000:00—23:59电冰箱NS430000:00—23:59可调整负荷电灯8C1150—1808:00-21:00电灯7C280—1008:00-21:00电灯6C370—1008:00-21:00中央空调5C4600—90000:00—23:59通风设备4C5300—40000:00—23:59可平移负荷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天虹;;需求响应的成本收益构成及其分配[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潘小辉;王蓓蓓;李扬;;国外需求响应技术及项目实践[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3年01期
3 阮文骏;刘莎;李扬;;美国需求响应综述[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3年02期
4 高媛;孙军平;范闻博;时伟君;;用户侧需求响应系统试验技术研究[J];电气应用;2013年17期
5 高赐威;梁甜甜;李扬;;自动需求响应的理论与实践综述[J];电网技术;2014年02期
6 Mark Triplett;;需求响应的商业案例评估[J];供用电;2014年02期
7 石坤;杨硕;史梦洁;陈雷博;;自动需求响应在中国参与主体的职责与运作模式研究[J];供用电;2014年03期
8 盛万兴;史常凯;孙军平;张波;仉天舒;;智能用电中自动需求响应的特征及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23期
9 严春华;曹阳;高志远;田伟;;需求响应管理系统设计[J];电气应用;2013年S1期
10 李扬;王蓓蓓;宋宏坤;;需求响应及其应用[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石怀德;郝为民;;基于需求响应技术的电力供需双向调节机制综述[A];2011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蔡骥然;周振宇;祁兵;伍军;;需求响应通信架构和数据模型研究[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李静华;中国首个用电需求响应项目启动[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2 见习记者 黄硕;我国首个智能电网需求响应项目启动[N];滨海时报;2012年
3 记者 秦叙常 通讯员 谭永红;来凤建立纳税人需求响应机制[N];恩施日报;2011年
4 记者 门心洁;霍尼维尔签约中国首个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系统[N];天津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牛文娟;计及不确定性的需求响应机理模型及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谭貌;基于电力需求响应的板坯热轧负荷分析与调度[D];湘潭大学;2015年
3 刘小聪;基于需求响应的大规模风电消纳调度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杨婕;基于实时电价的智能电网需求响应与能量调度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包宇庆;需求响应参与电力系统调频机理及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于娜;电力需求响应参与系统运行调控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刘继东;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效益评估与特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珂;自动需求响应通信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沈敏轩;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自动需求响应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赵晨晨;低碳背景下电力需求响应效益评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刘佳;居民电力需求响应行为分析实验设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陈企楚;基于公共电能服务平台的需求响应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王莹莹;基于需求响应与需求调度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高雪莹;储能系统能量调度与需求响应联合优化控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杨帆;基于供应函数的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策略[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陈睿欣;基于博弈论的需求响应研究及其在促进风电消纳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孙成龙;考虑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系统备用优化调度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79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579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