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及无线传输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5 19:09
   光纤传感器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灵活小巧等诸多优异的性质,近年来被广泛研究。而有线传感器由于受排线限制,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受到限制,将光纤传感器的数据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传输,可以拓展光纤传感器的应用。本文制作了一种可以进行多参量测量的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传感结构,并制作了一套用于将数据无线传输的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如下:首先介绍了关于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近些年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从理论上论述了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的传感原理并详细说明该干涉仪的温度传感与折射率传感的基本原理。然后对带涂覆层的弯曲型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的温度传感特性、折射率传感特性和位移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结构温度灵敏度最高可达4.224nm/°C、对折射率不敏感、对位移有响应;对无涂覆层的弯曲型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的温度传感特性和折射率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结构温度灵敏度可达0.046nm/°C,折射率灵敏度可达201.48nm/RIU。通过对比有无涂覆层的光纤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认为涂覆层对温度的测量和折射率的测量有影响。最后利用STM32F407、ESP8266和机智云开发平台制作了一套用于数据无线传输和显示的系统,可以将数据通过STM32F407和ESP8266上传至云服务器,利用智能手机APP对数据进行显示。测试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为光纤干涉仪的无线数据传输提供可能性。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P212
【部分图文】:

示意图,光纤传感,过程,示意图


图 1-1 光纤传感过程示意图纤传感器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根据传感单元的不同分为功能型当光纤既作为传输介质用来传输光又作为传感单元对物理量进行感属于功能型的;当光纤只作为传输介质用来传输光而不作为传感单行感知时,传感器属于非功能型的。根据光调制方法的不同,分为]、相位调制型[15]、和偏振调制型[16]、波长调制型[17],时间分辨调制化调制型。文所研究的光纤干涉仪属于相位调制型。具有代表性的光纤干涉仪。)光纤 Mach-Zehnder 干涉仪纤 Mach-Zehnder 干涉仪(MZI)基本结构原理图如图 1-2 所示。基束干涉原理。光经过分束器被分成两部分,参考光束和传感光束,传感臂进行传输,然后两束光会通过传感臂和参考臂在另一个耦合根光纤中重新成为一束光,光通过两个臂时由于光程不同而产生相光重新合成一束光时就会产生干涉。这种干涉仪是通过让外界环境

原理图,Mach-Zehnder干涉仪,光纤,基本结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现光的分束和合束,微小的错位会使光纤纤芯和包层的横截面之间出现物理上的对接,当光沿着纤芯前进经过错位点时,有部分光耦合进包层中,剩余的光继续沿着纤芯前进,同理在第二个错位处,包层的光重新耦合回纤芯,发生干涉;有通过在熔接处放电使其进行坍塌的方式构成光纤 Mach-Zehnder 干涉仪;有通过将不同种类的光纤熔接[23-24],利用芯径失配而实现双光束干涉等方法。这种全光纤型 Mach-Zehnder 干涉仪在温度、应变、折射率等物理量测量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原理图,Michelson干涉仪,光纤,反射面


图 1-3 光纤 Michelson 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图(3)光纤 Fabry-Pérot 干涉仪在光纤中进行多光束干涉的概念是 Cielo 等人在 1979 年提出的[27],这个想两年后被 Petuchowski 等人实现。在此之前都是用耦合器进行光纤干涉仪的与合并,这次实现为光纤干涉仪的制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光纤 Fabry-Pérot 干涉仪基本结构原理图如图 1-4 所示。干涉原理基于多光涉原理。光纤 Fabry-Pérot 干涉仪的主要结构是一个光纤干涉腔,光纤腔的两面具有一定的反射率,被考虑成两个反射面,当沿着光纤纤芯传播的光到达腔的第一个反射面的时候,光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束发生菲涅尔反射,另分透射进入干涉腔,当这部分光到达第二个反射面时,同样的,部分光被反分光透射,反射光束到达第一个反射面时会有一些光透射回去和第一个反射的反射光发生干涉。实际制作的干涉腔结构的反射面的由于反射率很小,一似为双光束干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佳林;许琦欣;侯文玫;金涛;;基于瞳面干涉的自参考干涉仪的研制[J];仪器仪表学报;2016年S1期

2 尤明懿;陆安南;;一种基于运动相位干涉仪的辐射源定位方法[J];通信对抗;2016年04期

3 王婷;赵云;孙文卿;王军;吴泉英;;移相干涉仪的改进方法与实现[J];物理实验;2017年10期

4 罗冰;刘和周;罗进川;;基于剩余定理的数字干涉仪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4年15期

5 申劭萌;马军;何煦;;便携式泰曼格林型干涉仪装调方法研究[J];应用光学;2011年06期

6 王金婵;张淳民;赵葆常;刘宁;;静态偏振风成像干涉仪中光在四面角锥棱镜中的传播规律研究[J];物理学报;2010年03期

7 舒桦;傅思祖;黄秀光;贾果;董佳钦;叶君建;顾援;;神光-Ⅱ装置配套速度干涉仪[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7期

8 邢廷文;何国良;舒亮;;193nm移相点衍射干涉仪的测量误差分析[J];光电工程;2009年02期

9 岳桢干;;能探测航空隐患的前视干涉仪[J];红外;2009年09期

10 王卓然,于晋龙,王新兵,杨恩泽;40Gb/s超快非线性干涉仪的实验分析[J];中国激光;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朝平;张智明;;三模非线性干涉仪中的多相位同时评估[A];第十七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6年

2 郑东晖;陈磊;孙沁园;张瑞;;空间移相偏振点衍射干涉仪及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16年

3 王海龙;A.M.Marino;荆杰泰;;非线性干涉仪相位锁定的实验实现[A];上海市激光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4 杨俊麒;邹晖;胡毅;;延迟干涉仪原理及控制方法[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唐远河;郜海阳;段晓东;贾奇杰;屈欧阳;曹显刚;;地基气辉成像干涉仪的研制[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袁群;高志山;周宇轩;褚光;;基于数值模拟的点衍射干涉仪移相算法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7 杜炎雄;颜辉;张丹伟;单传家;朱诗亮;;暗态原子干涉仪[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8 袁群;高志山;;点衍射干涉仪中高精度移相算法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王辉;;点衍射干涉仪高重复性检测支撑设备研制[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于杰;张海涛;金春水;;移相点衍射干涉仪误差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聂翠蓉;原子干涉仪精度再创新高[N];科技日报;2016年

2 王小龙;可在室温下工作的量子干涉仪问世[N];科技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耿挺;叶叔华院士:中青年科学家要负起强国责任[N];上海科技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泳锋;单腔和双腔混合光纤Fabry-Perot干涉仪的传感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于放达;光纤内嵌Mach-Zehnder干涉仪及其折射率传感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郭梦文;基于波前折叠干涉仪的部分相干光调控及其统计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4 李一民;冷原子干涉仪实验程序控制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6年

5 韩冬松;共光路动态干涉仪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6 陈冰;光—原子混合干涉仪[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徐爱民;分布式卫星干涉仪轨道设计[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8 汤彪;高精度原子干涉仪主动隔振系统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4年

9 刘兆栋;φ600mm近红外相移斐索干涉仪校准及测试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健;超高精度菲索干涉仪不确定度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基于复合腔光纤Fabry-Pérot干涉仪传感特性研究及解调软件开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吉瑞东;基于LCVR的单频干涉仪信号强度检测及非正交误差校正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李壮壮;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及无线传输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闫文波;基于光纤斐索干涉仪的金属超声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5 雷成秀;基于全单模和全熊猫光纤马赫-增德尔干涉仪传感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6 杨润;基于Fabry-Perot干涉仪气辉观测数据反演大气风速和温度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8年

7 郭莹;基于异丙醇腔Fabry-Pérot干涉仪的高灵敏度温度和应变传感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刘亚铭;开放腔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气压传感[D];中国计量大学;2017年

9 崔萌;扫描式固体腔F-P干涉仪的设计与优化[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10 陈兆丹;基于SU(1,1)光—原子混合干涉仪的量子精密测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26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826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9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