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三维表面顺形电子的装备开发与图形映射探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391.41;TP11
【图文】:
1.1 课题来源本课题得到以下项目的资助: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贴体热成形的准三维表面顺形电子新型制造方法的研究”(项目编号:51575216);2.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基金。1.2 课题背景柔性电子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将柔软的,可大幅可拉伸的弹性体引入到电子电路的概念之中,这样制作出来柔软的可拉伸电子设备便可以非常好地贴合到人类复杂的表面肌肤上。与传统的基于脆硬材料的电系统相比,柔性电子不会因与皮肤的软硬不匹配带来的不适应,未来随着柔性电子发展,可能直接与人体皮肤贴合[1]。因此,可拉伸电子被认为是电子工业最有发展前途的方向之一[2]。
图 1-3 本实验开发的薄膜热成型制造工艺流程图理论上,如果在两个相对不变的薄膜之间引入一个软的缓冲层,它们会显示相对独立的行为[8]。如果这个缓冲层可以和两层有很好的粘附力,这样可大大缓冲应力不匹配的问题,减少力学失效,提高整个装置(制造方法)的可靠性。因此,在本项目中,将选择合适的缓冲材料,改变或者改良其表面性质,既保证与两种材料(柔性基底和金属薄片)之间的良好粘附力,又能承受和吸收中间由于巨大变形而产生的应力。与此同时,引进最新的紫外激光直接图案化技术,实验中将利用用于转移印刷掩膜的方法[9]移植于图案化金属操纵与转印,最后结合贴体热成形技术形成一种新的三维、准三维表面顺形电子的制造方法。由于三维结构的形貌复杂,目前没有成熟的工艺方法实现需求制造,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准三维结构上。准三维结构,又称 2.5 维,即二维平面结构加上高度方向的变化,而不是真正的三维系统。本课题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准三维表面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将各类异质材料构成的元器件装配在柔性薄膜基底上,柔性电子具有轻量化可卷可弯可折等优良特点,柔性电子(Flexible Electronics)在许多应用方非常重要[10]。随着便携式设备(如智能手机)带来强烈的便利性,人们与此类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这种趋势下,可与人体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可穿戴设备被普遍认为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智能设备的代表[11]。具有可拉伸性的可拉(Stretchable Electronics)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2]。由于人类肌肤有很械拉伸性,与柔性电子只能可卷可折相比,这类设备则更进一步,这类设备更柔有更大的机械可拉伸性(至少>10%)。将柔软的、可大幅拉伸的弹性体(与皮械性能相似)引入到电子电路的概念之中,制作的电子系统便可以非常好地贴类复杂的表面肌肤上,不会由于软硬不匹配引起的皮肤表面不适应,更符合人学[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庭锋;黎冻;潘福强;;三维表面成像技术在乳房整形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8年03期
2 张耕培;崔长彩;;高斯滤波在三维表面评定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8年11期
3 葛小三;边馥苓;;蚁群算法求解三维表面路径方法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年04期
4 王惟诚;顾之浩;;任意形状大尺度固定式近海建筑物波浪荷载的数值计算——三维表面布源法[J];海洋工程;1989年02期
5 曹衍龙;徐朋;金鹭;杨将新;;基于图形处理器的三维表面质量快速评定技术[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03期
6 甘晗靖;林琪;焦阳;范海波;陶枫;;三维声影成像与三维表面成像技术在宫内节育器诊断中的对比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16期
7 戴道文,沈能方;三维表面结构的定量电子显微分析[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8 袁成清;严新平;彭中笑;;磨粒的三维表面特征描述[J];摩擦学学报;2007年03期
9 孙锡红,于敞,刘雅秀;三维表面成像的一种方法[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10 马新武;赵国群;王芳;;一种三维表面网格自动生成方法[J];计算力学学报;201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越;平西建;;三维表面识别的模糊算法[A];1998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8年
2 王永军;李晶皎;吴凯宇;;髋关节三维表面的重建[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吴剑波;骆清铭;谭玉山;;光栅投影式立体视觉三维表面恢复系统[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黄培彦;罗毅;桂寿平;费斌军;;高温受弯构件三维表面裂纹扩展寿命预测[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祁伟丽;秦新强;王溪;宋丽平;;基于二维平行轮廓线重建三维表面的算法研究[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康苏海;;三维表面流场可视化技术研究[A];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7年
7 吴东晖;叶秀清;;基于结构光立体视觉恢复三维表面的误差分析[A];中国图象图形科学技术新进展——第九届全国图象图形科技大会论文集[C];1998年
8 郑子剑;;用聚合物刷构建复杂三维表面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索双富;葛世荣;朱旬;冯雪君;;各向异性加工表面的分形维数[A];第三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10 冯桂;林其伟;;基于DFBR场的影像表面粗糙度估计[A];1999年中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莉;三维表面检测系统进军造船领域[N];中国船舶报;2008年
2 通讯员 杨莉;“三维表面检测机器人系统”展露风采[N];中国水运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龙;几何特征保持的三维表面扫描重建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2 吴德烽;计算智能在三维表面扫描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李孟;三维表面数字拼接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乐静;基于坐标和图像技术的三维表面特征区域的检测[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常素萍;基于白光干涉轮廓尺寸与形貌非接触测量方法和系统[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王佳生;基于图像的虚拟环境建模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华平;准三维表面顺形电子的装备开发与图形映射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郭涵;基于显著点匹配约束的二维/三维表面映射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3 李瑶;基于Kinect的三维表面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东华大学;2018年
4 王丹丹;基于方向梯度的WSN三维表面覆盖与连通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5 王辉;岩石三维表面裂隙扩展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6 杨振英;基于小波包变换的三维表面纹理分类[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关艳霞;三维表面综合重建及网络动态展示技术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8 胡晨昊;光纤传感器形貌测量中三维表面还原的关键技术[D];中北大学;2018年
9 包红来;无线传感器网络三维表面定位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于海音;三维表面微观轮廓滤波器的研究及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27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82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