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人口承载规模研究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人口承载规模研究
【摘要】:榆林市地处于我国生态脆弱带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带,属重度缺水地区,其能源化工产业的迸发式增长造成用水需求和水污染的巨大压力。水资源已经成为决定其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的刚性约束条件。针对这类资源性缺水的能源型地区,开展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评价已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研究工作。通过对1956—2010年的水文资料与1980年以来的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未来人口和需水量进行预测,基于城市人口适度发展规模模型,结合GIS技术,利用超载度的指标衡量并预测了榆林市2020年人口规模及承载状态。结果表明:榆林市水资源的人口规模现处于轻度超载状态,超载人口8.14万人,超载度为1.02,超载度随时间逐渐加重,超载人口数量成倍数增长;到2015年,水资源能够承载的人口适度规模与预测结果相比,超载人口达15.99万人,超载度达到1.04;到2020年,超载人口约30.93万人,超载度增加为1.08;超载人口主要以城镇人口超载为主,2015年、2020年的超载度分别为1.89和1.73,农村人口处于可承载状态,并呈现递减趋势。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人口集聚模式下,城镇人口的增长势必加重人水矛盾,城镇化与水资源相互制约的作用会更加突显。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44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536)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01)
【分类号】:TV213.4
【正文快照】: 在我国以往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主要考虑能够反映城市本身空间尺度和社会经济能力的指标,如人口、土地、社会经济等,而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最终取决于资源条件。水资源的丰欠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缺水问题往往成为约束和限制城市发展的重要因子。榆林市地处我国生态脆弱带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高晓路;陈田;樊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2 李丽娟,dls.iog.ac.cn,郭怀成,ces.pku.edu.cn,陈冰,ces.pku.edu.cn,孙海林,ces.pku.edu.cn;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2000年02期
3 杨银峰;石培基;;甘肃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1期
4 赵建世;王忠静;甘泓;李海红;;双要素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及其应用[J];水力发电学报;2009年03期
5 汪党献,王浩,马静;中国区域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J];水利学报;2000年11期
6 徐学选,蒋定生,高鹏;延安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水问题初步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0年02期
7 张威;郭善莉;穆克华;李川川;;资源环境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6期
8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薛小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1期
9 夏军,朱一中;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旋;冯利华;;义乌市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2 刘波;丁贤俊;姚红;;南通市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3 黄初龙;;基于指标体系的福建省水资源供需趋势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4 郭晓丽;;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5 周亮广;;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6 程仲雷;海米提·依米提;;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7 彭敏;廖和平;曾璐;魏洪斌;叶茂;;重庆市南岸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1期
8 宁立波;刘新宇;仝晓霞;;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9 靳春玲;贡力;;基于PSR模型的城市水安全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5期
10 刘宝晨;柳欣;蒋春华;;牡丹江流域水环境容量计算及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2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谭德宝;李青云;黄奇;陈鹏霄;刘波;;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初探[A];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3年
4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夏军;;变化环境下中国北方水循环与水安全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以华北地区水问题为例)[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丽娟;郑红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A];21世纪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7 曹明明;雷敏;;陕北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9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10 李德;戚尚恩;王f ;;区域粮豆气候资源承载力的评估方法探讨——以安徽宿州市为案例[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炜;水资源公允配置理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5 陈军;基于水资源利用的松花江流域农村减贫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王瑞波;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邓履翔;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佟长福;鄂尔多斯市综合节水技术和需水量预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叶正伟;江淮下游典型平原水网地区水循环变异的洪涝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我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于凤燕;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及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杨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测算模型及应用[D];西北大学;2010年
4 骆毅;滨海新区自来水市场化运行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雪衍;赣州城市水安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晋;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长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齐旭明;长沙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薛然;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立强;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张磊,冯彬;城市化地区生态功能的整合——以南京市江宁区、江浦县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5期
3 徐琳瑜,杨志峰,李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4 刘卫东;中国城市土地开发及其供给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11期
5 陈有川;大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3年04期
6 邹德慈,李兵弟,周建军,陶松龄,史育龙,冯雨峰,郑伟元,张小玲;城市土地扩展问题大家谈[J];城市规划;2004年07期
7 毕凌岚,黄光宇;对现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反思[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5期
8 王长征,刘毅;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9 郑宇,冯德显;城市化进程中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10 张雷,沈叙建,杨荫凯,程晓凌,姜巍,吴映梅;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HermonVanDerMost,杜伊力;水资源开发的规划与分析[J];水利科技;1994年02期
2 梁季阳;水资源开发必须慎之又慎——对西部开发中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思考[J];调研世界;2000年07期
3 孟河清;西部水资源开发的战略决策探讨[J];四川水利;2001年02期
4 阿依努尔·孜牙别克,贾兵;塔城地区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西部科技;2005年11期
5 邱志鹏;张光科;;雅鲁藏布江水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6 徐方军;刘正洪;;罗马尼亚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各国水概况系列之四[J];水利发展研究;2006年12期
7 刘百仓;马军;余海艳;黄社华;;哈尔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水利学报;2007年S1期
8 席酉民;刘静静;曾宪聚;沈力;;国外流域管理的成功经验对雅砻江流域管理的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7期
9 牟宏;;边远山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初步探索[J];决策导刊;2010年05期
10 俞汉青;胡恩金;;巢湖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哲夫;杜焕民;;新疆矿产和水资源开发与对策建议[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王儒述;;西部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A];水电论坛报告文集[C];2004年
3 杨忠耀;;西部水资源开发的哲学思维[A];中国农业地学研究新进展——2000年全国农业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陈成金;程祖德;;论海岛水资源开发配置保护管理[A];中国水利学会一九九九年优秀论文集[C];1999年
5 王浩;;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特邀报告[C];2003年
6 田竹君;;水资源与湿地保护[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杨路华;刘玉春;夏辉;;内蒙古河套灌区水资源利用探讨[A];2002农业工程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王劲峰;刘昌明;王志勇;于静洁;;水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理论、模型、试验[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杨法东;赵丽;;浅论当前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水资源管理与河流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附录1:首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现场交流论文总目录[A];寒区水资源研究[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纪军;国电集团加大阿克苏水资源开发力度[N];阿克苏日报(汉);2011年
2 记者 杨民;共谋水资源开发大计[N];四川政协报;2011年
3 本报评论员;坚持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开发道路[N];昆明日报;2011年
4 记者 葛如江;抗旱需要水资源开发仍须有节制[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张泽伟;天津将确立水资源开发和用水效率控制双重“红线”[N];中国建设报;2011年
6 记者 林琳;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陕西段调研座谈会在西安召开[N];陕西日报;2010年
7 徐宗学 张志果;埃及水资源开发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水利报;2009年
8 廖志丹;水资源开发的西班牙经验[N];人民长江报;2008年
9 记者 胡英华;尼罗河流域国家加强水资源开发合作[N];经济日报;2009年
10 黄晓;水资源开发序幕[N];中国水利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传成;城乡水务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2 刘戎;社会资本视角的流域水资源治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施枫芝;我国北方中小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眉眉;电力负荷混沌特性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芈岚;尼泊尔、印度水资源政治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6 胡庆和;流域水资源冲突集成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周申蓓;我国跨界水资源管理协商主体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李芳;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9 李云驹;松华坝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生态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姚月峰;小兴安岭森林流域气候和覆被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世龙;乌海市水资源开发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唐浩;聊城水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江;四川水资源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宋洁;水资源管理的法制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5 蒋桂芹;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生产贡献的能值分析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舒小宁;基于循环利用的钢铁企业水资源成本计算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李进凯;山东省节水灌溉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王亚娟;考虑生态需水的青浦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D];东华大学;2007年
9 淦述敏;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来淼强;浙江省水资源补偿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81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281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