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优化建模与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彭山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优化建模与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资源 承载力综合评价 遗传算法优化 投影寻踪模型
【摘要】:针对在多目标、多指标评价问题中,指标权重的赋值客观性差的问题,通过引入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GA-PPE),应用于彭山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通过建立出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彭山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在大量数据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建模与评价分析,取得以下结论:(1)城市建设用地和环境承载是彭山区土地承载的短板,13个乡镇中有6个左右都存在超载情况,要想提高全区域内的土地承载,可以从这个方面着重入手。(2)本文利用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寻踪投影模型(GA-PPE)计算全区域内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结果显示青龙镇、公义镇、牧马镇和江口镇为Ⅰ级,承载力水平较高;黄丰镇、谢家镇、保胜乡、义和乡、武阳镇和锦江乡为Ⅱ级,处于平衡状态;观音镇、彭溪镇和凤鸣镇为Ⅲ级,处于较低的承载力水平,这与实际调查相符合。同时,该方法与均方差赋值法计算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等级划分几乎一致,说明GA-PPE用在土地的承载力评价方面是可行的,同时是客观、准确的。同时,加强强压力行政区域的关注力度,实现该类区域的靶向治理和规划,将劣势的承载指标作为突破口,以增加土地的承载。土地的综合承载内容十分丰富,区域内各子承载系统发展比较不均衡,可以通过协调各区域的承载优势和劣势,平衡各子承载系统,目的是提高整体承载力。本文通过利用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GA-PPE)对彭山区土地资源承载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地承载状态,将研究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为提高区域的土地承载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路。同时也将GA-PPE引入到土地资源评价体系中,希望为多目标、多样本的综合评价提供一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TP1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雪雁;刘霜;李巍;;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侯成成;;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2期
3 周锁铨;戴进;姚小强;;宝鸡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J];陕西气象;1991年02期
4 陈国先,徐邓耀,李明东;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计算[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5 吕宝;王成端;周亚红;;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罗雁文;魏晓;王良健;刘晋;刘代平;;湖南省各市(州)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年02期
7 黄丽华;王亚男;韩笑;;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8 乔盛;白宏涛;张稚妍;朱坦;;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7期
9 于美玲;姜晨光;;小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9期
10 王江思;马传明;王文梅;;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侯成成;;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宏涛;王会芝;乔盛;;土地资源承载力在城市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刘徐洪;;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4 孙丽娜;王辉;;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忠发;闫利会;邹长慧;;喀斯特地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望谟为例[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6 李红;宋锟;;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湖北恩施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一平;张继红;梅付春;;黄淮经济区资源承载力与现代农业建设研究[A];黄淮平原现代农业发展(商丘)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巍;城镇化对京津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郭艳红;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小娟;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分析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雄;甘谷县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范增岩;哈尔滨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皮婷;论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赫;京津保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演化与生态发展路径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6 罗芳;彭山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优化建模与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宋先坤;康保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谢冲;池州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可持续性评价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小敏;基于农业生态区域模型的黑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谢强莲;两型社会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82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28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