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中原地区旅游资源及功能区划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9 01:26

  本文关键词:中原地区旅游资源及功能区划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资源 功能分区 中原


【摘要】: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旅游发展的重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对中原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归纳和分析,大致可以形成以宝天曼、云台山和小浪底等旅游景点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以古都游、历史游、寻根游、休闲养生游、红色游为特点的人文旅游资源;依据主题突出、空间连续、形象鲜明和要素综合的旅游资源功能分区原则,按照"一个主线、两个交叉、三个区域"的格局,将中原地区的旅游资源分为:以山水太极、殷墟龙乡为特色的北部旅游区;以黄河古都、宗教朝圣、寻根访祖和工业花卉为特色的中部旅游区;以红色文化、医疗养生、恐龙遗迹和避暑胜地为特色的南部旅游区。
【作者单位】: 洛阳理工学院;
【基金】:2012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基于区域承载力的河南省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2012B447)阶段性成果 2011年洛阳理工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中原地区,通常意义上来说大体以河南省地域行政范围为中心和基准。中原地区地处我国的中东部、整个区域位于黄河中下游,伏牛山、太行山、大别山环绕分布其三面,东与安徽、江苏、山东接壤,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北接河北、山西,现承东启西之势。一、中原地区旅游资源状况特殊的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来喜,吴必虎,刘锋,范业正;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2 李巧玲;;甘肃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分区研究[J];丝绸之路;2010年1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新蕾;张颖;;河源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3期

2 马东刚;张志斌;;基于森林空气负离子资源开发的小陇山林区旅游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3 李建华;陈端吕;;常德市旅游景观类型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4 章锦河,宣国富,杨效忠;芜湖市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5 胡兴报;苏勤;;黄山国内旅游者网络旅游信息搜索行为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葛贻敏;邓文胜;王倩;;池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1期

7 郑辽吉;;“旅游规划与开发”教学中的工具使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6期

8 黄经纬;粟娟;王中;吴碧;;张家界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4期

9 陈昭玖;陈德仄;周波;;庐山旅游业发展的文化思考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24期

10 毛端谦,刘春燕,李志华;江西旅游分区及其开发评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2 胡艳荣;林爱文;;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战略思考与对策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3 高太平;陈德广;;洛阳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吴燕丽;;旅游人类学研究进展分析[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秦中;张捷;赵勇;;城市化多目标旅游分析[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李健;肖胜和;周宣森;陈占丰;;浙江省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思路[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杨小雨;于吉涛;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8 杨海涛;王峰;;济南都市群旅游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迎辉;陕西省旅游经济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翠林;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3 邓贵平;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雷莹;森林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价值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洪文艺;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6 彭京宜;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李如生;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保忠;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和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9 何艺玲;临安市生态旅游发展及其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10 许春晓;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然;鄂西南岩溶洞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马钊;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楠;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吕琼艺;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李雪瑞;旅游资源整合评价分类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王玉杰;贡山县重丁社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杨眉;新平县戛洒镇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朱雅丽;白哈巴森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陈建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梁硕;长沙县风景名胜资源评价与开发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陶伟,郭来喜;宁夏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分区评价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1期

2 李巧玲,王乃昂;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分区[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3期

3 史兹国;唐德善;马文斌;;枣庄市沿运河文化风景旅游带景区功能分区研究[J];生态经济;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巧玲,王乃昂;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分区[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3期

2 边洁英;;开发河南文化旅游资源 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22期

3 牛冬霞;;河南旅游业发展的资源特色及发展趋势[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4期

4 范保宁,朱栋梁;旅游资源合理评价与区域旅游超前发展[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5 佘可文,韩小平;山西省旅游资源的文化评价及开发[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9期

6 曾玉;四川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建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阎蓓;;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04期

8 李征;涂斌;;论广州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7期

9 杨勇;;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07期

10 李雪瑞;;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z,

本文编号:1306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06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2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