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生态文明视角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16 15:24

  本文选题:生态文明 + 资源 ; 参考:《生态经济》2015年11期


【摘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分析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我国的永续发展,二者密不可分,但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存在综合分区结果实用性不强、环境单要素承载力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资源单要素承载力对资源节约集约指导不足、承载力研究缺少制度支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增强综合分区结果的实用价值、拓展单要素承载力研究方法思路、科学建立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承载力制度体系框架设计的建议,并以广西北部湾为例加以佐证。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unifi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two are inseparable, but the comprehensive zoning results of the study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our country are not practical.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single factor carrying capacity is not scientific enough, the resource single element carrying capacity has insufficient guidance to the intensive resource saving, and the research of carrying capacity is lack of institutional support, etc.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value of comprehensive zoning results, to expan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single factor carrying capacity, to establish scientifically the index system of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to develop the design of carrying capacity system framework.And take Guangxi Beibu Gulf as an example to prove.
【作者单位】: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基金】: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技术与方法”(1212011220090)
【分类号】:F124.5;X8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2 高湘昀;安海忠;刘红红;;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评述[J];资源与产业;2012年06期

3 侯华丽;周璞;王尧;安翠娟;;开展国土开发风险评估区划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玉光;佟艳;;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2 董殿波;;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3 卫晋晋;徐琳瑜;;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4 周景博;;基于环境容量的北京市经济社会活动规模评价[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5 李峰生;何海兵;王亚茹;;湖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6 毕岑岑;王铁宇;吕永龙;;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渤海滨海城市产业结构综合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2期

7 邓红霞;李存军;朱兵;丁晶;;基于集对分析法的生态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6期

8 张美玲;梁虹;祝安;;贵州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地域差异[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9 刘玉娟;刘邵权;刘斌涛;刘淑珍;;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10 舒帮荣;刘友兆;徐进亮;何蓓蓓;吴冠岑;;基于BP-ANN的生态安全预警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马彩华;游奎;戴星翼;李凤岐;;基于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的生态补偿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2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忠蕾;张训华;;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初探[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婷婷;冯达;朱翔;;长株潭地区区域承载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5 秦建桥;李朝晖;罗育池;朱祉熹;侯锦湘;陈邦雄;林伟彪;;矿产资源开采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以珠海市为例[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6 李扬;汤青;;城市现代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方法探讨[A];城市和郊区的现代化——第十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景清;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葛震远;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斌;基于水丰度的区域水资源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4 乔家君;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5 夏赞才;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7 欧阳婷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8 贾春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在天津市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9 郑建瑜;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清春;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忠蕾;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周艳;渤海环境治理的政策建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欧阳莹;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高利梅;大连城市承载力分析评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侯绍洋;基于GIS的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薛中正;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甘南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吴珠;长株潭城市群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丽;基于综合承载能力分析的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孟东芳;基于SD及EF模型的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岑岑;王铁宇;吕永龙;;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渤海滨海城市产业结构综合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2期

2 刘玉娟;刘邵权;刘斌涛;刘淑珍;;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3 夏南凯;宋海瑜;;大规模城市开发风险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6期

4 李岩;;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实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5期

5 毛汉英;山东省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调控研究[J];地理学报;1998年05期

6 邓伟;;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J];地理研究;2010年06期

7 董文;张新;池天河;;我国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8 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9 何政伟;刘峻杉;赵银兵;于欢;薛东剑;;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J];地球与环境;2011年02期

10 邓飞;于云江;全占军;;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毕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赵鑫霈;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吴珠;长株潭城市群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振良;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韩博;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05期

2 张红;;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07年10期

3 邱鹏;;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年19期

4 刘玉娟;刘邵权;刘斌涛;刘淑珍;;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5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掠影[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6 张少农;;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7 钟维琼;;资源环境承载力应用领域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9期

8 黄煦;罗亚东;;安徽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7期

9 彭立;刘邵权;刘淑珍;苏春江;;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蒋辉;罗国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特点与功能[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韩东太;;辽宁省“十一五”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报告[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张娥;谢永刚;;汶川县灾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邬彬;;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深圳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4 谢元博;;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以阜新为例[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元春;我市启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课题调研[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记者 李舒瑜;我市部分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N];深圳特区报;2009年

3 记者 秦志勇;深圳市政协资源环境承载力调研启动[N];人民政协报;2009年

4 记者 潘春芳;研究报告称震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低[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5 特约记者 郭聪;京津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季杰;委员热议资源环境承载力[N];深圳商报;2009年

7 章轲;成都圆桌:高度重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向鹏 翁惠娟;转型应避免资源环境“超载”[N];深圳特区报;2010年

9 记者 李舒瑜;从“用了再算”到“算了再用”[N];深圳特区报;2009年

10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樊笑英;先知承载力 方能可持续[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陆建芬;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韩博;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陈万象;后重建时期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程雨光;江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启示[D];南昌大学;2007年

5 曾浩;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6 汪耘西;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吴良兴;大型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余劲松;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59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759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b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