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背景下松花江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
本文选题:松花江区 + 粮食增产 ; 参考:《资源科学》2014年09期
【摘要】:根据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的规划,松花江区承担粮食增产任务150亿kg。在此粮食增产的背景下,对松花江区的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估,计算区域农业水资源能支撑的粮食生产规模是有实际意义的。本文通过构建松花江区的农业水资源最优配置模型,采用单一线性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各行业水资源分配、地形地貌、农耕制度、市场调节、区域气候、流域调水、农耕状况及制度等多方面因素,模拟结果显示,松花江区最优能实现粮食产量1 043.57亿kg,其中水稻产量达304.35亿kg,玉米产量为700.92亿kg,农业水资源能够承载预期的生产目标,并且粮食产量还有提升的潜力。模型的优化结果显示,二级区的嫩江区、第二松花江区、松花江干流区和乌苏里江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有限,对于其他子区,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全区优化后灌溉面积增加约250万hm2。模型为区域内水资源调配,区间跨流域调水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灌溉节水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lan for increasing grain production by 50 billion kg, the Songhua River region undertakes the task of increasing grain production by 15 billion k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 grain production,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valuat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in Songhua River region and to calculate the grain production scale that can be supported by regional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the optimal alloc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in Songhua River region is constructed, and the single linear objective function is adopted. The constraints include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farming system, market regulation, regional climate and watershed water transfe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um grain yield in Songhua River region is 104.357 billion kg, including 30.435 billion kg for rice and 70.092 billion kg for maize, and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can carry the expected production target. And grain production has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The results of model optimization show that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is limited in Nenjiang, Songhua, Songhua and Wusuli River areas, and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other sub-regions. After optimization, the irrigated area increased by about 2.5 million hm ~ 2. The model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ion of irrigation water-saving measure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17103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12CB955304)
【分类号】:F323.21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永勇;夏军;王中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2 张士锋;孟秀敬;;粮食增产背景下松花江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地理科学;2012年03期
3 段春青;刘昌明;陈晓楠;柳文华;郑红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讨[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4 张洪玉;张淑云;卜汉臣;;论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其评价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年01期
5 付玉娟;张旭东;何俊仕;刘洋;韩宇洲;;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分析[J];节水灌溉;2010年11期
6 文继娟;三江平原两江一湖沿岸地区水田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4年02期
7 姚治君,王建华,江东,陈传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探析[J];水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8 张丹;封志明;刘登伟;;基于负载指数的中国水资源三级流域分区开发潜力评价[J];资源科学;2008年10期
9 朱一中,夏军,王纲胜;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宏观多目标情景分析与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军;赵新华;李国金;王亮;廖静;;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2 邵金花;刘贤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分析法及应用——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3 周亚红;宋雪琳;李铎;付晓刚;;基于隶属度模型的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4 覃玲玲;周兴;;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5 雷能忠,许峰,阮丽缘,章玉成,江燕;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在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以阜阳地区地下水资源为例[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陈雄,刘俊杰,吴寅,张震斌;矿井水资源化与生态环境安全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S1期
7 戴明新;胡焱弟;彭士涛;白志鹏;田雨;王們;;AHP-Fuzzy在港口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5期
8 杨秋林;;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9 陶月赞;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卞建民;汤洁;林年丰;李昭阳;张芳;;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以松嫩平原西南部霍林河流域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5 刘浩;宋阳;;建筑生命周期水资源消耗的环境压力评估[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6 张万顺;;基于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污染物总量分配理论与实践[A];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军;基于水资源利用的松花江流域农村减贫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2 刘昕;区域水安全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济干;区域水资源配置及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4 王宏江;跨流域调水系统水资源综合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5 张丽;基于生态的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6 庞清江;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调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7 吴泽宁;基于生态经济的区域水质水量统一优化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8 冯宝平;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9 于雪峰;工程模糊集理论在水资源系统中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能忠,许峰,阮丽缘,章玉成,江燕;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在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以阜阳地区地下水资源为例[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3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4 王建华,江东,顾定法,齐文虎,唐青蔚;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5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6 乔标;方创琳;李铭;;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7 朱一中;夏军;;论水权的性质及构成[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8 张永勇;夏军;王中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9 刘兴土,佟连军,武志杰,梁文举,邴印忠,王建国;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分析与预测[J];地理科学;1998年06期
10 阎洪;薄板光顺样条插值与中国气候空间模拟[J];地理科学;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西宁,吴普特,王万忠,冯浩;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4期
2 冯利华,黄中伟,马跃纲;金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5年02期
3 文琦,何彤慧;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5年06期
4 陈常梅,周玉华,付纪永,王保彩,蔡明江;临沂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J];治淮;2005年03期
5 杨春艳;沈渭寿;缪启龙;张慧;;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6年01期
6 孙富行;郑垂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J];人民长江;2006年02期
7 孙富行;郑垂勇;王志红;;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和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6年03期
8 王树谦;沈海新;王慧勇;;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9 周亮广;梁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6年01期
10 赵军凯;赵秉栋;;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雷雷;盖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4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5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6 刘锐;陈伟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7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8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丽玲;;厦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邴启亮;;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城市规模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绍军 冯绍元 李王成 霍再林(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构建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覃绍 李学通 四川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资源承载力初探[N];人民长江报;2012年
3 秦延安;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N];黄河报;2014年
4 ;水资源承载力:度量水资源安全的技术探索[N];中国水利报;2005年
5 叶婷;新建城市应考虑水的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伯牙;城镇化遭遇缺水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伯牙 实习记者 宋斌;北京到了水危机的临界状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8 熊建;10年时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富永 实习生 范道瑛 林柏安;北京“水之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李艳芳;以实际行动做好“活水”文章[N];吐鲁番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丁超;支撑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滕朝霞;济南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通达;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在安徽省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何光荣;饶河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杨婷婷;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4 李罡;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刘晓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保丰;缺水城镇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陈志鹏;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测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7年
8 王颖;乐清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任高珊;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方文青;德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16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116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