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九原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驱动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0 02:51
【摘要】: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地理学目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国际上,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其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如LUCC信息获取与处理、LUCC驱动机制研究等。 中国具有悠久的土地开发史,由于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大,使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类型多种多样,中国的LUCC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开展我国LUCC变化研究,不仅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对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包头市九原区地貌形态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林牧交错特征明显,而且处于包头市边缘区城郊过度地带。长期以来,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经营方式的粗放、城镇建设用地的肆意扩张、国土观念的薄弱等等,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退化、生物生产潜力降低,而且还形成土地开发—破坏—再开发的恶性循环。 本研究将九原区作为研究样区,可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大城市周围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典型案例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乡、镇(苏木)级行政单元为统计单元,从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入手,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最后指出九原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措施,为区域各级部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以及土地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论文共分为十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从介绍国内外研究进展开始,简要阐述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指出我国开展该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九原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概况。选择包头市九原区作为研究样区,确立具体研究内容和目的,概述了九原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部分:GIS在九原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GIS的建立和应用过程。 第四部分:九原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分析了九原区近期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布局情况。 第五部分:九原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本部分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选择 以乡、镇(苏木)为单位的土地利用现状的11个特征值为其指标,将九原区土地 利用类型划分为五类,并具体论迷了各区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及土地利用潜力开发。归纳总结了上地利用总体特征。 第六部分:九原区上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研究。主要从上地利用的数量变化 (包括变化幅度和速度)、上地利用结构空间变化、上地利用程度变化、上地利用 变化的区域差异这几方面入手,结合应用上地利用变化各模型,分析研究 1985<996年九原区土地利用综合变化、各乡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 地、居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利用动态变化以及区域差异比较等。 第七部分:九原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主要是人类驱动力因素分析, 包括人口因素分析、技术因素分析、经济发展困素分析、政策因素分析、人类驱 动力因素定量综合分析等。建立了耕地及果园变化定量分析模型,并解释了这一 模型。 第八部分: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采用灰色系统建模方法,建立九原 区耕地及果园变化趋势预测模型。 第九部分:九原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措施。 第十部分:结语。总结了本次研究特色及存在的不足,指出今后应改进和完 善的方面。 本研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 GIS技术为支撑,运用数理统计、灰色系统 模型等方法,,进行定量计算与分析,使研究结果更趋精确和合理;上地利用变化 综合定量分析摸型及预测模型的建立,初步确立了九原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 制,指明了未来土地利用方向;关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为地方各级 行政部门土地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对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F301.24
本文编号:2606915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F301.2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小雪;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张瑶;台缙高速公路西段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定量化评价[D];浙江大学;2006年
3 柯娟丽;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4 马文杰;基于SPOT5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韩文萍;基于决策树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芦杰;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06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0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