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长江宜昌和宜宾江段鱼类资源的水声学初步调查

发布时间:2020-03-31 02:31
【摘要】: 2004年10月~2006年11月期间,利用Biosonics DT-X科学回声探测仪(200kHz)对长江宜昌江段主要鱼类和人工养殖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进行了目标强度的测定,,期间并在葛洲坝至古老背—葛洲坝下游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核心江段(30 km)进行了7次水声学调查。另外,2006年4月、2007年1月对长江上游宜宾江段(屏山至弥陀江段,230 km)进行了2次水声学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1.全长为16.0±2.5 cm的主要鱼类的TS值为—49.5±2.1 dB,25.1±2.4 cm为—45.5±1.8 dB,35.1±2.8 cm为—42.9±1.6 dB,45.6±4.2cm为—40.5±1.1 dB,55.0±3.7 cm为—39.8±1.0 dB。全长为85.50±5.39 cm、100.35±5.58 cm、120.78±6.13cm、147.92±8.35 cm的中华鲟幼鱼目标强度TS值分别为—38.17±1.94 dB、—36.17±1.34 dB、—34.05±2.88 dB、—32.83±2.49 dB:中华鲟全长L与目标强度TS的回归方程式:TS=23.295×log_(10) L-82.881。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产卵亲鱼的声学TS值约为:—28.8至—23.3 dB。 2.葛洲坝至古老背江段的鱼类在该江段中分布呈现不均一性,深潭处分布集中,而急流处分布很少,葛洲坝至艾家河江段鱼的密度明显大于艾家河至古老背江段;在中华鲟产卵集中日,鱼类在葛洲坝至庙咀江段高度密集,2004年的平均密度达到62.62±24.77 ind./1000m~3,2005年的平均密度达到70.58±37.45ind./1000m~3,2006年的平均密度达到132.2±14.7 ind./1000m~3;整个江段中,体长60 mm至106 mm的鱼类占有较高比例,均在7.0%以上,53 mm以下的鱼类和750mm以上的鱼类占较低比例,皆小于2.0%;调查期间,探测到中华鲟产卵亲鱼,初步估算2004年的资源量约为1453尾,2005年的资源量约为789尾,2006年的资源量约为734尾。95%置信度下分别为1370~1537尾,775~803尾,706~762尾。 3.宜宾江段鱼类密度较低,平均小于15.0 ind./1000m~3,鱼类主要集中分布在城镇下游江段和深潭处。调查期间,发现有较大鱼的信号,可能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鲟(Psephurus gladius)。 通过3年的研究,初步建立了适合长江干流鱼类资源水声学评估的研究方法。经过研究的深入和完善,该方法在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评估及水生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方面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文】:

回声探测,实物,回声探测仪


录和处理系统(Kubeckaetal.,19%;Mous。tal.,199cs公司出产的DT-X科学回声探测仪进行调查。本章原理以及仪器的性能。里os画csDT-X科学回声探测仪、JRC卫星定位系统L笔记本电脑组成(图2.1,图2.2)。Bioso苗csDT-X作频率为200KHz,发射声波为裂波,为当前国际水张角为6.80,拥有20和40fogR的时变效益(TVG),dB,可对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顶级捕食动物的所有海测定;信号处理全部数字化,增益稳定、自噪声低。通航程。主机将各种信号整合通过网口输入到计算机中数据。

葛洲坝,胭脂,河道,人民政府


17叻江段,长约30km,面积约为 30kmZ。整个江段,河道自北向南走势比较顺直,略呈“S”形,河道最宽处(胭脂坝处,包括胭脂坝)约为1670m,最窄处(大江庙咀处)约为598m,整个江段平均宽度约为950m(见图4.1)。这一江段于1996年4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长江宜昌中华鲜自然保护区核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S93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任玉芹;王珂;段辛斌;阴双雨;李世健;刘绍平;陈大庆;;鳙目标强度和行为特征的水声学研究[J];淡水渔业;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成友;长江中华鲟生殖洄游和栖息地选择[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任玉芹;三峡库区澎溪河鱼类分布特征及相关环境因子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王崇瑞;青海湖裸鲤资源水声学评估[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婧雯;枸杞岛海域褐菖泲的声学目标强度研究及其应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08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08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6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